《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促、萧、梧”等生字,会写“促、深、挑”等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学习借助注释、插图及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意境。
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感悟诗人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寒声”“动客情”等词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秋景图、蟋蟀声效、配乐等)。
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叶绍翁及创作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图片导入:展示秋夜、梧桐落叶等图片,提问:“看到这样的秋景,你会想到什么?”(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出思乡主题)
2. 复习旧知:背诵《静夜思》,对比两首诗“夜”的异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题知人,初读感知
1. 解诗题:
“书”意为“书写”,“所见”即“看到的景象”,明确诗人是在秋夜写下所见所感。
2. 知诗人:简介叶绍翁及创作背景(客居异乡的孤独)。
3. 初读古诗:
自由读,注意“挑”“促织”的读音与词义。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如“萧萧/梧叶/送寒声”),学生模仿诵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 抓景物,明诗意:
前两句:聚焦“萧萧梧叶”“江上秋风”,提问:“‘寒声’除了指风声,还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寒”字双关,既指天气寒冷,又暗示内心孤寂)
后两句:想象“儿童挑促织”场景,提问:“诗人真的看到儿童捉蟋蟀了吗?为何说‘知有’?”(理解“料想”的虚实结合手法,对比诗人孤寂与儿童欢乐,深化思乡之情)。
2. 入诗境,悟情感:
情境创设:播放蟋蟀声效与秋夜画面,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情感对比:前两句的“凄凉”与后两句的“温暖”形成对比,体会诗人从“思乡孤寂”到“回忆童年”的情感变化。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诗歌积累: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诗,拓展阅读。
2. 读写结合:仿写诗句或改写为现代诗,如“秋风吹动思乡心,篱落灯明忆童年”。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搜集其他描写秋景或思乡的古诗,制作“秋日诗画”手抄报。
五、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萧萧送寒声 → 孤寂凄凉(实写)
江风动客情 → 思乡心切
儿童挑促织 → 回忆温暖(虚写)
篱落灯明 → 对比显情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情境创设有效:通过秋景图、声效和配乐,学生能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关键词突破:抓住“寒声”“挑促织”等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人情感变化。
2. 改进方向:
朗读训练不足:部分课堂时间被讲解占用,需增加个性化朗读(如男女生对读、配乐诵读),强化情感体验。
学情把握需精准:对三年级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难度预估不足,可通过对比《所见》中“牧童捕蝉”的实景描写,降低理解难度。
评价语言单一:需丰富评价语,如“你读出了秋风的萧瑟”“你的想象让诗句更生动”等,激发学生参与感。
3. 策略优化:
以读代讲:采用“初读—品读—悟读—背读”阶梯式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生活化迁移:提问“如果你独自在外,看到别人团聚会想什么?”帮助学生共情诗人。
参考文献:结合网页等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