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晚8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宣部、教育部主办的《开学第一课》再次如约而至。作为全国中小学生新学年的“精神必修课”,这档节目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维度叙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从殷墟甲骨到月球探测,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节目用沉浸式课堂的形式,为青少年构建了一座连接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的精神桥梁。
一、主题设计:根植时代,彰显家国
2025年《开学第一课》紧扣“可爱的中国”这一核心命题,将国家发展战略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节目以“文明中国”“创新中国”“青春中国”为叙事轴线,通过文物活化案例、科技突破成果和青年奋斗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生命力。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团队以金中都铜坐龙文物为原型开发的榫卯益智玩具,不仅还原了传统工艺的精髓,更通过31块文化元素拼搭设计,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这种主题设计体现了“大历史观”教育理念。节目组邀请考古学家、航天工程师与非遗传承人同台,将三星堆青铜器修复、嫦娥六号探月工程等国家级项目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访谈中强调:“科学探索与文物保护一样,都需要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当。”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帮助青少年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性认知。
二、形式创新:科技赋能,沉浸体验
本季节目突破传统课堂边界,首创“5G+XR”跨空间教学模式。在“运河龙船新意象”板块中,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盛景,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漕运文化;而“数字铜坐龙”项目则开发了交互式科普动画,用户可通过手势操控观察文物三维结构,深度学习纹饰背后的礼制文化。这种技术融合不仅提升教育趣味性,更培养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据统计,节目播出后,“数字文物修复”成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热门选项。
内容呈现上采用“主课堂+卫星课堂”联动模式。除北京主会场外,设置青海三江源、深圳前海等8个特色分课堂。深圳分课堂中,华为工程师带领学生解密麒麟芯片的纳米级制造工艺;青海课堂则通过红外相机追踪雪豹踪迹,直观展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抽象的国家战略具象为可感知的现实图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教育效能:多维测评,长效影响
节目组联合北师大教育学部开展的追踪研究显示,观看《开学第一课》的学生群体呈现“三高”特征: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认知度提高42%,传统文化兴趣值提升37%,职业规划清晰度增加29%。特别在网络安全教育领域,上海教育电视台同期数据显示,AI诈骗识别能力训练模块使青少年受骗案例同比下降63%。这些数据印证了节目“知—情—意—行”的全链条教育设计有效性。
社会效应层面,节目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范式。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发“开学第一课”专属研学路线,将节目内容转化为现场教学资源;四川开展“探AI之钥”知识竞答,吸引超200万学生参与。这种“荧屏—现实”的映射机制,使教育突破单向传播局限,形成持续性社会学习网络。
四、文化传播:全球视野,文明互鉴
本季节目首次引入国际比较视角。在“丝绸之路数字复原”环节,敦煌研究院与意大利庞贝古城保护机构联合展示文物数字化技术;而“青年对话”板块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分享文化适应故事。这种设计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理念,数据显示,国际版节目在YouTube平台的播放量达580万次,弹幕中“文化共鸣”“和平愿景”成为高频词。
对于争议性话题,节目组秉持理性开放态度。在“人工智能”讨论中,既展示AI辅助文物修复的效率优势,也通过“AI绘画版权纠纷”模拟法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技术边界。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契合OECD 2030教育框架中“创造新价值”的核心素养要求。
教育新基建的时代坐标
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德育进入“场景化”“智能化”新阶段。节目以文化传承为根、科技创新为翼、全球视野为界,构建起立体化育人矩阵。未来,建议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开发“节目—教材—实践”贯通的课程体系;二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三是拓展国际合作,将中国教育叙事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正如节目总导演所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时代的经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这既是媒体人的初心,更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