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繁森》以纪实手法再现了这位“领导干部楷模”在西藏阿里地区的奋斗历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与真实事件的还原,影片不仅刻画了孔繁森作为员的崇高信仰,更展现了他与藏族同胞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观后感触颇深,以下几点尤为震撼:
一、无私奉献:跨越山海的生命奔赴
孔繁森两次主动请缨援藏,面对阿里地区的高寒缺氧、物资匮乏,他从未退缩。电影中,他抛下病重的妻子,顶风冒雪投身救灾,甚至在赴京申请救灾款时仍心系群众,最终因公殉职于考察途中。他的遗物仅有8.6元现金和一份未完成的阿里发展规划,却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丰碑。这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重的选择,诠释了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信仰真谛。
二、亲民爱民:扎根雪域的血肉深情
影片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孔繁森与藏族群众的深厚情感:他用胸膛为患病的藏族老人暖脚,收养无依无靠的孤儿,甚至多次献血换取孩子的医药费。在阿旺曲尼的回忆中,孔繁森“与农牧民同吃同住,用山东大饼解决下乡干粮”的场景,让观众看到一位没有官架子的“老孔”,而非高高在上的“奔布拉”(干部)。这种跨越民族、地域的情感交融,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
面对阿里的贫困现状,孔繁森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他跑遍98个乡镇,实地调研青稞种植、电力供应等民生问题;在雪灾中亲自指挥救援,险些牺牲。他常说:“人要让百姓的希望在今生今世实现,而非寄托于来世。”这种务实作风为阿里规划出脱贫蓝图,也为当地干部注入信心。他的行动证明,真正的领导力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脚踏实地的奋斗。
四、精神传承:跨越时代的思想启示
孔繁森精神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彰显,更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影片通过“关系叙事”手法,让观众从翻译阿旺曲尼的视角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会因高原反应疲惫,也会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而自责。这种真实感启示我们:伟大源于平凡,英雄亦是凡人。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更需以孔繁森为镜,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事业中践行初心,让“老西藏精神”焕发新内涵。
《孔繁森》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党性教育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员,是将“为人民服务”刻入的行动者,是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奉献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孔繁森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提醒每一位观众:唯有心怀赤诚、肩扛使命,方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