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党史的浩瀚长卷中,“崇德”与“增信”始终是贯穿中国精神谱系的核心线索。从南湖红船到复兴巨轮,从井冈山星火到改革开放春风,人以道德力量凝聚民心,以信仰之光指引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学史增信”则关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认同。这两个维度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实践路径。
一、淬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对党忠诚的大德是人的首要政治品质。陈树湘烈士在湘江战役中“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壮举,诠释了“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内核。这种忠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党组织长期被评为优秀支部”“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争创”等具体实践中。正如渑池县刘少奇旧居保护工程所昭示的,守护红色资源就是守护精神密码,让党员干部在瞻仰革命遗址时实现信仰的具象化传承。
这种忠诚更需落实于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的提升。三门峡市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实现党员干部注册率、活跃度“双百”目标,将理论武装转化为“在岗位履职上大显身手”的行动自觉。如同红军长征时“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团结,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在“两个维护”中校准政治坐标,使忠诚成为应对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
二、厚植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造福人民的公德彰显着党的根本宗旨。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扎根草原六十载,以“红色文艺轻骑兵”身份服务牧民,印证了“站稳人民立场”不是空洞口号。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代体现为“红马甲”志愿服务、医疗系统“夺旗争星”评比等创新实践,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可量化的服务指标。
从“三年不饮湘江水”的悲壮记忆,到脱贫攻坚战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为民情怀始终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三门峡市打造4条红色研学线路,使党员干部在重走红军路时感悟“半条被子”故事背后的鱼水情深。这种情感认同推动着“为群众办实事”从政策文件转化为医院搬迁攻坚、中医药服务提质等具体行动,实现“学党史”与“惠民生”的深度融合。
三、铸牢理论自信的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百年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当陈望道翻译《宣言》时误食墨汁却觉甘甜,真理的滋味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这种理论自信在新时代表现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深刻把握,正如中医医院职工通过院史学习,理解“中西医结合”道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注脚。
实践维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显现。从“医院总收入突破亿元”的发展奇迹,到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生命至上”理念,印证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如同“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实践智慧,党员干部需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战场检验理论成色,使自信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中国之治”基础上。
四、锻造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学史力行的关键在于转化能力。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革命意志,在当代转化为党员干部“在提升自身修养上走在前列”的自觉。这种转化既需要“慎微慎独”的道德自律,更体现为疫情防控中“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突击队精神,实现道德操守与担当作为的统一。
实践创新维度,VR技术赋能党史课堂、蒲剧《布衣英雄》创作等探索表明,传统教育模式正向沉浸式、艺术化方向演进。未来应加强“数字党建”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学习成效;深化红色资源产业化开发,使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推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学史崇德与增信的本质是人精神家园的建构工程。从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到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从理论自信的思想根基到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这些维度共同织就了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经纬网络。面向未来,需在守正创新中探索“四史”教育新模式,使红色基因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唯有将道德力量与信仰之光熔铸于复兴征程,方能在新时代续写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