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粽叶飘香,龙舟竞渡,我的家乡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端午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里,家乡人用独特的仪式感演绎着对传统的坚守与热爱。
清晨,家家户户门楣上都会插满艾草与菖蒲,青翠的叶片间缀着红绳,远远望去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奶奶说这是为了驱邪避疫,艾草的清香能护佑家宅平安。我最爱跟着妈妈学包粽子,看她将碧绿的箬叶折成漏斗状,填入浸泡得晶莹的糯米,中间藏一颗蜜枣,最后用彩线绕出棱角分明的三角。我笨拙地模仿时,糯米常从叶缝中逃逸,惹得满屋笑声,但那份手心的温度与粽叶的清香,早已成为记忆里最甜蜜的羁绊。
正午的城河畔锣鼓喧天,龙舟赛正如火如荼。十艘彩绘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水面,赤膊的汉子们喊着浑厚的号子,鼓点与浪花共舞。岸上人群沸腾,加油声震耳欲聋。相传这习俗源于百姓划船打捞屈原的悲壮往事,而今已化作团结奋进的象征。最有趣的是赛后的“抢鸭子”环节,几十只肥鸭被抛入河中,男女老少欢笑着跃入水中,水花与笑声溅湿了整个夏天。
暮色四合时,奶奶用艾草煮水为我沐浴。温热的水汽裹挟着草药香,她说这是“洗去五毒”。手腕上的五彩丝线在月光下泛着柔光,要戴到七夕才剪下,据说能化作喜鹊搭桥的彩羽。咬开刚出锅的粽子,蜜枣的甜与糯米的香在舌尖缠绵,仿佛咀嚼着千年的诗篇。
如今远在他乡,每逢端午仍会想起门楣轻晃的艾草、河面上震天的鼓点,还有灶台边萦绕不散的粽香。这些镌刻在血脉里的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