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示范

admin42025-03-19 10:42:09

以下是针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的示范说课稿,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与教学实践设计,适合新教师参考使用: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通过生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及实际意义。

地位作用:作为2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从单一运算过渡到多步运算,培养逻辑思维和有序计算习惯。

学情基础:学生已掌握10以内加减法,但分步计算时易遗忘中间结果,需通过直观操作强化记忆。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 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数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步操作、观察讨论,发展有序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及数学应用兴趣。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及含义。

教学难点:分步计算时中间结果的记忆与应用。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设计

1. 情境教学法:以"农场喂小鸡"动态课件贯穿教学,将抽象运算具象化(如5只小鸡→飞来2只→再飞来1只)。

2. 操作体验法:通过学具摆小棒、数手指活动,强化分步计算过程。

3. 游戏竞赛法:设计"算式接龙"游戏,激发兴趣(如小组轮流计算"9+1+3")。

学法指导

1. 观察表达:看图描述情境,如"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还剩几只?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不同计算方法,对比优化策略(如连加是否可用凑十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3分钟)

动态课件:展示小明在农场喂5只小鸡的情景,提问:"如果飞来2只,再飞来1只,现在有几只?"引导学生用动作模仿小鸡数量变化,初步感知连加概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示范

2. 探究新知(15分钟)

活动一:连加运算

  • 分步操作:用磁贴演示5+2+1,学生摆小棒验证。
  • 语言表达:"先算5加2等于7,再算7加1等于8",强调中间结果记忆。
  • 活动二:连减运算

  • 猜想验证:课件展示小鸡吃饱后飞走的情景,提问:"8只小鸡飞走2只,又飞走2只,还剩几只?"
  • 对比分析:对比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异同(如8-2-2需先算8-2=6,再算6-2=4)。
  •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基础层:课本习题"做一做",用圈画法表示连减过程(如用斜线划去飞走的小鸡)。
  • 拓展层:生活情境应用题,如"妈妈买6个苹果,吃掉2个,又吃掉1个,还剩几个?"
  • 4. 游戏拓展(7分钟)

  • 算式接龙:每组依次完成"4+3+2"、"9-1-3"等题目,速度与正确率最高组获胜。
  • 创编故事:学生自编连加、连减情境(如"公交车先上3人,再上2人,现在共几人?"),强化应用意识。
  • 5. 总结评价(5分钟)

  • 知识梳理:板书强调运算顺序箭头图:5→+2→+1=8;8→-2→-2=4。
  • 多元评价:通过"智慧星"奖励积极参与的学生,并布置实践作业"记录家中物品增减情况"。
  • 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示范

    5 + 2 + 1 = 8 8

  • 2
  • 2 = 4
  • └→7┘ └→6┘

    (分步计算,牢记中间结果)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点:情境贯穿教学,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有效理解运算步骤。

    2. 改进点:需关注计算速度慢的学生,增加课间手指操训练。

    3. 创新点:将"数的分与合"融入连加教学(如5+2+1=5+(2+1)=8),渗透简算思想。

    设计亮点

  • 生活化素材:选用喂小鸡、分苹果等场景,符合一年级认知特点。
  • 多感官参与:融合看、说、摆、演多种学习方式,突破记忆中间结果的难点。
  • 分层练习:从直观操作到抽象计算,兼顾不同能力学生需求。
  • 此设计可灵活调整应用于《9加几》《认识图形》等课型,建议结合学情动态生成教学环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