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1-2年级的法制教育内容以启蒙为主,注重规则意识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和基础法律认知,以下是结合教育部《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及实际教学计划整理的核心内容:
一、规则意识启蒙
1. 社会规则认知
通过班级、家庭、公共场所的场景,理解“规则是共同生活的约定”,例如:课堂纪律、排队规则、游戏公平性。
结合《班级生活有规则》等课程,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体验规则对秩序维护的作用。
2. 法律初步感知
知道法律是保护大家的“大规则”,例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名称的初步接触,用简单案例说明法律禁止的行为(如偷窃、破坏公物)。
通过节日教育(如国庆节、宪法日)渗透国家法律的重要性。
二、权利与义务启蒙
1. 基础权利认知
了解个人权利:如姓名权(别人不能随意取笑自己的名字)、受监护权(父母有责任照顾自己)、休息权(课间活动时间)。
通过情景教学(如“压岁钱归属”)理解财产权的初步概念。
2. 义务与责任
明确个人义务:如爱护公共财物(教室桌椅、图书角)、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通过《我是班级值日生》等课程,培养集体责任感。
三、安全与自我保护
1. 日常安全常识
交通安全:认识斑马线、交通信号灯,学会安全过马路。
家庭安全:用电安全(不触碰插座)、煤气泄漏处理(开窗通风、求助大人)。
校园安全: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攀爬栏杆。
2. 自我保护方法
遇到危险时知道求助对象(老师、家长、警察),记住紧急电话(110、120)。
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拒绝陌生人诱惑(如不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四、行为规范与法治实践
1. 文明行为培养
公共场所规范: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如《我们小点儿声》课程)。
尊重他人权利:不随意拿他人物品、不嘲笑同学的缺点。
2. 法治实践活动
通过模拟游戏(如“小法官”角色体验)理解公平与正义。
结合《环境保护法》渗透环保行为(垃圾分类、爱护花草)。
五、教学形式与案例
1. 生动化教学

绘本故事:如《红绿灯的作用》《小明的压岁钱》等,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法律概念。
情景剧表演:模拟“排队纠纷”“遇到陌生人”等场景,讨论正确应对方式。
2. 家校结合
家长参与:通过亲子任务(如家庭安全排查)强化法制教育。
实践活动:组织参观消防站、交通指挥中心,增强直观认知。
总结
1-2年级的法制教育以“生活化”“趣味化”为核心,通过具体场景和简单案例,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中建立规则意识,初步感知法律的作用。教学需避免抽象说教,而是融合游戏、故事和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法律保护我们,我们也要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