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建党100周年大会心得体会
南湖红船承载初心,天安门礼炮响彻云霄,当百面红旗在晨光中舒展,中国百年华诞的庆典以恢弘之势叩击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从上海石库门到,从《国际歌》的激昂旋律到少先队员“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这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不仅是对辉煌历程的致敬,更是对民族复兴使命的庄严宣示。置身于这场历史性的庆典中,我们既触摸到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更感受到新时代赋予每个奋斗者的责任担当。
初心如磐: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指出:“中国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百年党史的精神内核。当屏幕上闪现红军长征时磨损的草鞋、延安窑洞中泛黄的《论持久战》手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印记。正如庆祝大会现场悬挂的巨幅标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十二字凝结着党与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
从“半条被子”的军民鱼水情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两弹一星”的科技突破到抗击新冠疫情的众志成城,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印证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正如学者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所言:“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这份联系在庆祝大会现场得到具象化呈现:当101岁的郭瑞祥老英雄颤巍巍举起右手敬礼时,观礼台上爆发的掌声既是对英雄的礼赞,更是对初心的共鸣。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荡时代脉搏
百年党史犹如一部立体教科书,其中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32种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谱系。庆祝大会特别设计的“精神传承”环节,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不同历史时期的员“隔空对话”,这种创新表达让抽象的红色基因变得可触可感。当青年党员与李大钊扮演者共同诵读《青春》时,“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呐喊穿越百年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起强烈回响。
这种精神传承在基层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正如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推出的“百年百课”云讲堂,借助VR技术重现一大场景;又如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带领学生绣制“100”字样的,将爱党教育融入劳动实践。这些创新举措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理论——只有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当代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代际传递。
使命担当:奋进姿态书写时代答卷
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号召,这为新时代人确立了行动坐标。在“十四五”规划蓝图中,从量子计算机“九章”的突破到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从“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到碳中和目标推进,每个领域都活跃着员攻坚克难的身影。正如航天工程师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所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我们永远保持攀登的姿态。”
这种担当精神在基层治理中更显具体。北京“接诉即办”机制将12345热线打造成“民生连心桥”,深圳前海管理局创建“党建+营商环境”新模式,这些实践创新彰显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品格。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81.2%,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印证着百年大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基因正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未来图景:复兴伟业呼唤接续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庆祝大会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当歼-20战机编队呼啸掠过天安门广场,当“复兴号”动车组模型在花车巡游中闪耀亮相,这些具象化的成就预示着中国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但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更深刻的制度创新。”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赶考”的清醒,更要增强“应考”的能力。
面向未来,加强青年政治引领成为关键课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00后党史认知调查”显示,95%的受访青年认同“党史学习有助于明确人生方向”。创新教育载体至关重要——不论是B站《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破圈传播,还是“数字党建”元宇宙平台的开发,都在探索符合Z世代认知特点的传播路径。唯有让红色基因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活力,才能确保复兴伟业薪火相传。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砥砺前行再谱华章。从庆祝大会的礼炮声中,我们既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更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当少先队员代表喊出“强国有我”的誓言时,这不仅是青春的承诺,更是民族的希望。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每个奋斗者都应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让我们以百年庆典为新的起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