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admin72025-03-05 02:19:5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词汇如“谪”“胜状”“大观”“迁客”等,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 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层意义。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 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分析文章从叙事到写景、再到议论的递进式结构。

    2.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难点
  • 1. 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及对仗、比喻等修辞的运用。

    2. 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作者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

  • 2课时
  •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思想内涵,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5分钟)

  • 情境导入:展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的图片,引用崔颢、王勃的诗句,引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提问:为何岳阳楼能因一篇文章名扬天下?激发学生兴趣。
  • 2. 作者及背景(10分钟)

  • 范仲淹简介:强调其“断齑画粥”的求学经历和“庆历新政”的政治抱负,突出其“文正”谥号的深意。
  • 写作背景:结合滕子京被贬与范仲淹劝慰友人的意图,说明文章“借题发挥”的创作动机。
  • 3. 朗读与疏通文意(25分钟)

  • 朗读指导:分组分段朗读,注意骈句节奏(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和情感变化(悲景低沉,喜景明快)。
  • 重点词句
  • 通假字:“具”通“俱”,“属”通“嘱”。
  • 实词:谪、胜状、大观、迁客、宠辱偕忘。
  • 虚词:“然则”“得无”的用法。
  • 翻译练习:分组翻译第1-2段,教师点拨疑难句(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 结构梳理(10分钟)

  • 板书结构
  • 1. 叙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第1段)。

    2. 写景:洞庭湖全景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第2-4段)。

    3. 议论:古仁人之心与作者的政治理想(第5段)。

  • 提问:第2段“然则”如何承上启下?引出“异”字的核心作用。
  • 第二课时

    1. 探究写景与情感(20分钟)

  • 对比分析
  • 悲景(第3段):阴雨、浊浪、虎啸猿啼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情。
  • 喜景(第4段):春和景明、皓月渔歌 →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
  • 讨论:迁客骚人的情感是否合理?作者为何详写这两种情感?
  • 2. 理解思想内涵(20分钟)

  • 古仁人之心
  • 对比“二者之为”,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
  • 名句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代意义,联系抗疫、扶贫等社会热点。
  • 讨论:范仲淹的思想是“忧君”还是“忧民”?结合历史背景辩证分析。
  •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文化传承:列举历代仁人志士(如文天祥、林则徐)如何践行“天下情怀”。
  • 写作练习:以“我的忧乐观”为题,写一篇短文,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
  • 五、作业设计

    1. 背诵第3-5段,默写名句。

    2. 整理文言词汇,完成课后练习。

    岳阳楼记教案-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3. (选做)搜集岳阳楼相关诗文,比较不同作者的视角。

    六、教学资源

  • PPT设计:采用淡蓝色背景与国画插图(如洞庭湖全景),突出古典韵味。
  • 视频资源:播放《岳阳楼记》朗诵视频,感受语言韵律。
  • 七、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事:重修之由

    二、写景:洞庭湖 → 迁客骚人(悲/喜)

    三、议论:古仁人之心 → 先忧后乐

    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通过多角度分析、对比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艺术价值,培养家国情怀与批判性思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