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利剑心得体会—巡视利剑4集观后感

admin132025-03-10 01:15:43

《巡视利剑》通过剖析卢恩光、王保安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国之重器”的深层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从“发现问题”向“政治体检”深化,其核心在于强化政治监督的靶向性。如专题片所述,巡视组不仅关注经济腐败,更聚焦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根本问题。例如,卢恩光伪造年龄、学历等“五假”身份混入党内高位,暴露出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的坍塌;甘肃省原副省长虞海燕对抗巡视组审查,甚至用醋泡手机销毁证据,反映出政治生态的局部污染。这些案例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巡视是政治巡视”的论断——它不仅是反腐工具,更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净化政治生态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巡视工作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上。中央巡视组通过下沉一级、个别谈话等方式,揭露了王保安家族式腐败、黄兴国“两面人”行径等权力异化现象。正如《巡视利剑》第四集所述,巡视组在查办徐建一案件时,从“罐埋金条”的细节切入,层层剥开其利用国企改制牟利的黑幕。这种“见微知著”的监督方式,既是对党章党规的捍卫,也是对“四个意识”的政治校准。数据显示,十八届中央纪委查处的案件中,超60%线索源于巡视,这印证了巡视作为政治“显微镜”的精准性。

二、震慑常在的监督效应

巡视制度的震慑力源于其“全覆盖”与“回头看”的双重机制。专题片以辽宁拉票贿选案为例,展示了巡视组如何通过“回马枪”打破“过关”心理:2016年中央巡视组对辽宁开展“回头看”,从档案材料中的涂改痕迹入手,最终揭开省委原书记王珉纵容贿选、破坏选举制度的惊天黑幕。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使巡视成为悬在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统计,十八届中央巡视共覆盖277个党组织,发现问题线索8200余个,其广度与深度史无前例。

巡视利剑心得体会—巡视利剑4集观后感

震慑效应更体现在对潜规则的颠覆上。武长顺在天津公安系统经营多年,编织庞大关系网,甚至通过监听对抗调查;虞海燕将亲信安插至督查岗位,企图阻挠巡视。巡视组通过信访举报、大数据比对等手段,最终让这些“地头蛇”无所遁形。这种打破“官官相护”传统痼疾的实践,重构了权力监督的底层逻辑。正如《巡视利剑》第三集所述,巡视组在甘肃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时,直指地方党委“阳奉阴违”的作风,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落地,彰显了监督效力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三、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

巡视利剑心得体会—巡视利剑4集观后感

巡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创新。专题片揭示了“下沉一级”“机动式巡视”等突破性举措:在查办一汽集团徐建一案时,巡视组通过分析供应商名单,锁定其亲属控制的关联企业;在巡视国家统计局期间,从王保安弟媳违规承揽项目入手,揭开家族腐败网络。这种“由外及内、由商及官”的侦查路径,打破了传统反腐的线性思维。数据显示,中央巡视组在金融领域专项巡视中,发现“影子股东”“期权腐败”等新型问题占比达37%,反映出巡视机制对腐败变异的高度敏感。

制度的刚性约束同样体现在成果运用上。《巡视利剑》第四集提到,巡视组向被巡视单位反馈问题时,要求“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并建立整改台账和问责机制。例如,针对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案,司法系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档案专项核查,修订《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规定》,将“凡提必核”制度化。这种“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完善制度”的闭环管理,使巡视成果转化为治本之策。正如研究员所言:“巡视不仅是治标之剑,更是制度改革的催化剂。”

四、启示与行动的当代价值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巡视利剑》是一堂深刻的警示教育课。王三运在专题片中忏悔:“我把权力当成了交易工具,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这种从“封疆大吏”到“阶下囚”的蜕变轨迹,揭示了理想信念滑坡的毁灭性后果。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省部级干部中,81%存在“不信马列信风水”问题,这警示我们必须将党性教育作为终身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对监督体系建设的启示则更为深远。巡视制度通过“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协同机制,开辟了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例如,在查办武长顺案时,巡视组收到5000余封群众举报信;在巡视“回头看”期间,网络举报平台线索量同比增长240%。这种“开门反腐”的模式,使监督力量从“单兵作战”转向“人民战争”。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巡视与审计、司法等监督贯通,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线索追溯,构建“不能腐”的智能监督网络。

《巡视利剑》以其震撼的案例与深邃的思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智慧。从政治监督到制度创新,从个案震慑到生态净化,巡视制度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志性成果。展望未来,需在深化政治巡视、拓展群众参与、强化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政治基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