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诗《青春》 诗歌《青春》原文

admin122025-03-12 17:46:10

席慕容的诗歌《青春》创作于1979年,以书为喻体,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追忆与怅惘。以下是诗歌原文及背景解析:

《青春》原文

席慕容的诗《青春》 诗歌《青春》原文

(全诗分为三节,收录于诗集《七里香》)

之一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之二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

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

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

林外阳光眩目

而她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满是浮云的天空

还是那满耳的蝉声

在寂静的寂静的林中

之三

我爱 在今夜

回看那来时的山径

才发现我们的日子已经

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

来过了又走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

那样细致精密地描好了的蓝图

曾经那样渴盼着它出现的青春

却始终

始终没有来临

席慕容的诗《青春》 诗歌《青春》原文

创作背景与主题

1. 时间与情感基调

此诗写于席慕容36岁时,正值对青春的回望与感悟期。诗中“四十五岁的夜里”等表述是艺术化的时间跳跃,强化了时光流逝的苍凉感。

2. 核心意象

  • 书与装订:以“仓促的书”比喻青春,既体现其珍贵,又暗含遗憾——扉页发黄、装订拙劣,象征青春的不完美与不可逆。
  • 夏日与群岚:反复出现的夏日意象,代表记忆中炽烈而短暂的青春场景;日落后的群岚则隐喻时光的遮蔽与消散。
  • 3. 情感表达

    诗中“含着泪我一读再读”等句,通过追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对青春的无限依恋与无奈接受。席慕容以“无怨”的态度,将青春的遗憾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思。

    文学评价与影响

  • 创新性:首次以“书”喻青春,被誉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独特表达。
  • 共鸣感:诗歌因对青春共性的深刻捕捉,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大学语文》等教材,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 跨文化比较:有评论将其与叶芝《当你老了》并提,认为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通过具象意象传递了时光的永恒性与生命的短暂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英译本或赏析,可参考相关文献及教材收录版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