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和责任落实。以山西省天镇县教育局为例,其通过成立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并与各校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这种管理模式在汕尾市2025年校园安全工作会议中被进一步强化,要求各地学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将安全考核与绩效挂钩,实现责任压力传导。
在制度层面,多地学校构建了“三防一预案”体系:即通过《校园安全风险清单》《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30余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同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每学期组织消防疏散、防暴恐演练,提升师生应急处置能力。例如上海市普陀区通过制定《平安校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教务、后勤、保卫等职能部门,形成多维度联防联控机制。
二、安全教育与文化浸润并重
安全教育是平安校园的基石。福州市台江区检察院通过“四个一批”工程,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开发标准化课件20余期,并联合学校开展模拟法庭、禁毒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提升法律意识。而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则创新“普法进校园+家长课堂”模式,2024年累计开展103场主题活动,覆盖3.6万师生,有效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
文化浸润方面,多地学校通过环境营造与心理关怀实现隐性教育。如网页3中提到的“生态德育”工程,将安全理念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上海市普陀区光明小学设立“红领巾消防宣传队”,通过学生自治组织传递安全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焦点,汕尾市在2025年部署中要求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结合“入户联心”家访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支持网络。
三、隐患治理与科技赋能结合
在硬件建设方面,校园安全已从传统人防向智慧安防升级。云南省某校投入60万元改造电路系统,实现电力设施智能化监测;广东省多所学校建成覆盖率达100%的监控中心,配备人脸识别、烟感报警等设备,24小时动态预警风险。科技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响应效率,如台江区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分析校园周边犯罪热点,联动公安部门精准整治违规场所623家。
隐患排查则呈现常态化与专业化趋势。山西省天镇县建立“周排查、月整改”机制,2023年累计开展校舍安全检测12次,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45处。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引入学生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2024年组织后厨检查218次,推动“你点我检”活动,将抽检合格率提升至98.7%。
四、协同共治与长效机制探索
平安校园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汕尾市通过“公安+学校+家长”护学岗模式,动员64所私立幼儿园家长参与执勤,2025年第一季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7%。普陀区更创新“橙马甲”志愿队,联合民警、城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清理占道经营摊位83个,构建起“主导、多元共治”新格局。
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多地探索将安全绩效纳入教育评估体系。如网页52中某校制定的2025年平安创建计划,明确将安全考核与职称评定挂钩;江苏省某区通过“平安校园星级评定”,对达标单位给予经费倾斜,推动创建工作可持续化。
迈向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
综观各地实践,平安校园建设已从单一的安全管理转向综合治理体系构建。通过强化责任链条、创新教育形式、深化科技应用、完善协同机制,校园安全防线不断夯实。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持续突破:一是推进安全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风险智能研判;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建立区域性学生心理档案库;三是深化家校社联动,如开发“安全积分”小程序激励家长参与。唯有将安全理念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外化为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方能实现从“平安”到“幸福”的校园生态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