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篇优质教案设计整理)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正处于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学习用表情和语言表达情感,但往往缺乏主动传递积极情绪的意识。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感知微笑的力量,理解微笑是传递快乐、化解矛盾的“语言”,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培养共情能力。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体验微笑带来的愉悦感,感受微笑对情绪的积极影响。
2. 认知目标:理解微笑是传递快乐、友好的方式,知道微笑能化解矛盾。
3. 能力目标:学会用微笑表达善意,尝试在同伴交往中主动使用微笑。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表情图片(微笑、哭泣、生气等)。
绘本《微笑的力量》或相关故事(如小蜗牛送微笑的故事)。
空白圆形卡片、蜡笔(制作“微笑卡”)。
轻音乐《歌声与微笑》。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观察表情、表达情绪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发现微笑的力量
1. 表情猜猜乐:
出示微笑、哭泣、生气的表情图片,请幼儿模仿并讨论:“这些表情代表什么心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为什么?”
小结:微笑让人感到快乐和温暖。
2. 微笑传递游戏:

播放音乐,幼儿互相微笑打招呼,感受微笑带来的愉悦氛围。
二、理解:微笑如何改变情绪
1. 故事启发:
讲述《小蜗牛的微笑》(或类似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通过微笑化解矛盾,传递快乐。
提问:
为什么小蜗牛的微笑能让朋友开心?
如果你和朋友吵架了,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引导说出“微笑”)。
2.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滑梯碰撞”场景:两名幼儿因碰撞发生争执,教师引导用微笑化解矛盾。
三、实践:制作“微笑卡”
1. 创作微笑:
提供空白卡片,幼儿画下自己或他人的笑脸,并装饰成“微笑卡”。
语言表达:引导幼儿说:“我想把微笑卡送给××,因为……”。
2. 分享与赠送:
播放音乐《歌声与微笑》,幼儿将卡片送给同伴、老师或家人,传递快乐。
四、延伸:生活中的微笑行动
1. 微笑记录表:
鼓励幼儿回家后记录“今天谁对我微笑”“我对谁微笑”,第二天分享。
2. 班级“微笑墙”:
张贴幼儿的微笑照片或绘画作品,营造友好氛围。
活动反思
重点:通过故事和情景体验,幼儿能理解微笑的社交意义。
难点:部分幼儿可能害羞,需教师鼓励并示范主动微笑。
改进:结合日常活动(如晨间问候)强化微笑习惯。
理论支持
迪香式微笑理论:真心的微笑能激发积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面部反馈假说:微笑的动作能反向调节情绪,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心态。
附:故事《小蜗牛的微笑》简版
> 小蜗牛想帮助朋友却行动缓慢,后来它发现微笑能传递快乐。于是它每天对朋友微笑,朋友们也回以微笑,森林里充满了快乐。

通过本活动,幼儿不仅能感受微笑的情感价值,还能在实践中学会用善意化解矛盾,为健康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