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针对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幸福拍手歌》打击乐教案设计,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及多年龄段教学经验整理而成:
活动目标
1. 节奏感知:通过肢体动作与乐器演奏,感受歌曲中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体会欢快的音乐情绪。
2. 乐器演奏:学习用沙锤、铃鼓、圆舞板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掌握简单的合奏技巧。
3. 创编合作:尝试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节奏型或替换乐器音色,培养即兴创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音乐材料:《幸福拍手歌》伴奏音频、PPT课件(含歌词与节奏图谱)。
2. 打击乐器:沙锤、铃鼓、圆舞板(每类乐器准备5-8个),或利用自制乐器如瓶盖串、豆子瓶等。
3. 辅助道具:手偶(如小羊、小熊)、节奏卡片(标注“×× ×”与“×.×”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角色互动:教师出示手偶小羊,提问:“小羊的幸福是每天吃青草,你们的幸福是什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达(如拍手、跺脚)。
2. 节奏热身:练习核心节奏“×.×”(附点八分音符),通过拍腿、拍肩等身体动作熟悉节奏。
> 教学提示:可用趣味语言如“打气气气,放炮嘭嘭”辅助节奏练习。
二、听赏与节奏探索(10分钟)
1. 初听歌曲:播放《幸福拍手歌》,提问:“歌曲里用哪些动作表达幸福?”(如拍手、跺脚、拍肩)。
2. 图谱解析:展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
3. 徒手合奏:分组用拍手、跺脚等动作分声部表现节奏,感受多声部配合。
三、乐器演奏(15分钟)
1. 乐器分配:
2. 分组练习:教师指挥,幼儿分组练习各自声部,强调乐器演奏的力度与整齐度。
3. 完整合奏:跟随音乐进行多声部合奏,教师用肢体语言提示节奏变化。
四、创编与拓展(10分钟)
1. 动作创编:提问:“除了拍手,还能用什么动作表达幸福?”引导幼儿创编新歌词(如“眨眨眼”“转个圈”)并设计相应节奏。
2. 乐器替换:鼓励幼儿选择不同乐器为创编的歌词伴奏(如用三角铁表现“眨眨眼”,木鱼表现“踏步走”)。
3. 集体表演:分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幼儿用乐器或声势(拍手、跺脚)为其伴唱。
活动延伸
1. 区角活动:在音乐区投放更多打击乐器,供幼儿自由探索为其他歌曲伴奏。
2.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与幼儿在家用生活物品(如勺子、饼干盒)制作简易乐器,录制家庭版《幸福拍手歌》。
教学反思
1. 难点突破:附点节奏可通过“先慢后快”的分步练习解决,如先拍腿念“气-气-嘭”,再逐步加速。
2. 兴趣维持:结合手偶情境与游戏化指令(如“听音选乐器”),避免机械重复练习。
3. 个别指导:对节奏感较弱的幼儿,可单独提供节奏卡片或教师一对一示范。
参考资料:网页1(导入设计)、网页3(乐器选择)、网页11(合奏技巧)、网页19(自制乐器)、网页26(创编策略)、网页32(奥尔夫理念)、网页39(分声部教学)、网页60(附点节奏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