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观后感(国产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

admin92025-03-13 19:04:49

一、血色黎明:革命火种的觉醒

《建军大业》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开篇,用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白色恐怖的残酷。工人、学生被扫射的血腥场景,与青灰色的城市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历史必然性。影片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从妥协到觉醒的转变。正如毛泽东在五大会议上所言:“没有武装的革命,是自寻死路。”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不仅是对陈独秀右倾错误的批判,更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南昌起义的筹备过程充满波折。周恩来以“书生”之姿奔走斡旋,贺龙以“土匪”之名率军起义,叶挺以“兵痞”之勇冲锋陷阵——这些标签化的身份背后,是革命者破釜沉舟的决心。起义前夕,朱德设宴牵制敌军将领的桥段,既展现了智慧,也为后续三河坝战役的悲壮埋下伏笔。

二、铁血铸魂:战争场面的史诗书写

建军大业观后感(国产影片《建军大业》观后感)

导演刘伟强以的快节奏与视觉张力,将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等历史事件拍出了悲壮与热血交织的史诗感。南昌起义中,叶挺(欧豪饰)率“铁军”冲锋,炮火连天的巷战与指挥部的冷静调度形成对比,凸显革命者的果敢与牺牲精神。三河坝战役则更显悲情:朱德(黄志忠饰)率三千将士三万敌军,以血肉之躯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当蔡晴川拉响与敌人同归于尽时,银幕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种“明知必死而往之”的牺牲,正是革命信仰的极致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回避战争的惨烈。钱大钧(杨祐宁饰)为胜利下令无差别炮击,与朱德抢救伤员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为权而战”与“为民而战”的本质差异。

三、信仰传承:青春与历史的对话

《建军大业》大胆启用青年演员诠释历史人物,引发争议却也赋予影片独特魅力。周恩来(朱亚文饰)窗前立誓的坚毅、粟裕(刘昊然饰)冲锋时的稚嫩、林彪(马天宇饰)初上战场的惶恐——这些细节让革命先驱的形象更贴近真实的人。正如导演刘伟强所言:“年轻是无法扮演的。”影片通过“青春化”表达,拉近了当代青年与历史的距离,让观众看到:那些改写历史的英雄,也曾是与我们同龄的普通人。

片中毛泽东(刘烨饰)与杨开慧(李沁饰)的告别场景,以“不要回头”的叮嘱道尽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而井冈山会师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宣言,则象征着革命火种的生生不息。这种从“个体牺牲”到“群体觉醒”的叙事逻辑,展现了信仰的代际传承。

四、现实映照:历史与当下的共鸣

观影后最深的感触,是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呼应。三河坝战役中,朱德对幸存战士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这句话穿越时空,与疫情中逆行者的身影重叠。无论是战火中的“敢死队”,还是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都诠释了“为人民而战”的初心。

影片结尾,毛泽东对年轻将领说:“新中国,就靠你们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仍需以“破茧成蝶”的勇气面对挑战,传承先辈的担当。

《建军大业》以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中国建军初期的峥嵘岁月,既有历史教科书的厚重感,又有商业大片的感染力。它告诉我们:革命不是浪漫的史诗,而是无数普通人用鲜写的选择。今日的和平盛世,恰是昨日“向死而生”的续章。正如影片所昭示的——唯有铭记“何以幸存”,方能不负“何以新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