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护边员,开学第一课的护边员叫什么名字

admin52025-03-21 04:58:27

在2021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一首塔吉克语民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亿万观众热泪盈眶。14岁的都尔汗·拉齐尼与12岁的弟弟拉迪尔,用清澈的嗓音将父亲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唱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间。这位将生命定格在41岁的护边员,用三代人跨越72年的坚守,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冰河间,镌刻下"中国"两个鲜红的大字。当镜头扫过界碑上未干的红色颜料,人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史诗,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三代血脉的边境守望

1949年,当新中国第一缕曙光照亮帕米尔高原时,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巴依卡主动背起行囊,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首位义务向导。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岭间,他带领解放军战士穿越8座雪山、80多条冰河,用23年时间踏出第一条边境巡逻通道。1972年,21岁的巴依卡接过父亲的马鞭,在巡逻途中多次遭遇雪崩,最惊险时曾被埋入两米深的雪窝,却始终将官兵安全置于首位。

2004年,24岁的拉齐尼·巴依卡褪下军装,却穿上更具重量的使命。他继承的不仅是祖父传下的牦牛皮鞭,更是"界碑描红"的神圣职责。每年春季,这位"帕米尔雄鹰"都会带着特制红漆,在氧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带,将边境线上134块界碑的"中国"字样反复描摹。2018年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提案内容仍是改善护边员装备,这份纯粹的责任感,让他在冰峰雪谷间走出3万多公里巡边路,相当于绕行赤道四分之三圈。

生命最后的托举姿势

2021年1月4日的喀什大学校园,零下15度的严寒中,拉齐尼发现落入冰窟的儿童时,军人的本能瞬间苏醒。他匍匐冰面接近窟窿,三次潜入刺骨湖水,用冻僵的手臂托起幼小生命,直至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当救援人员打捞出遗体时,他仍然保持着双手上举的救援姿态,这个凝固的瞬间成为"时代楷模"最好的注脚。

开学第一课护边员,开学第一课的护边员叫什么名字

在女儿都尔汗的记忆里,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时,额头还带着巡边时的新伤。他曾为抢救遇险官兵痛失爱牛"英雄",在牦牛坟前哭得像孩子,却对女儿说:"解放军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他教会孩子们在暴风雪中识别方向,却没能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永别。牺牲前三天,他刚完成冬季最后一次界碑描红,颜料在-30℃低温中凝结成冰晶,与英雄的热血共同铸就边境线的赤诚。

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拉齐尼家族72年的坚守,折射着中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上无数护边员的群像。在西藏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34年;在新疆木吉乡,阿布都加帕尔·猛德驻守边境12年,退队后仍坚持"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在克孜勒苏,布茹玛汗·毛勒朵用40年时间在10万块石头上刻下"中国"。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士"平均每15公里守护1名,构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国防体系。

《开学第一课》导演组透露,节目现场特别复原了拉齐尼生前使用的巡边装备:磨破皮的牛皮鞭、冻裂的描红笔、发皱的巡逻日记。当孩子们触摸到父亲最后描红时穿的羊皮袄,上面依然残留着高原阳光与风雪的气息。这种具象化的传承,让"守边护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火炬,正如都尔汗的誓言:"我要成为军医,让红其拉甫既有雄鹰的翅膀,也有治愈创伤的良药"。

界碑上的国家记忆

在帕米尔高原的传说中,雄鹰的寿命可达70年。拉齐尼家族用超越个体生命的坚守,将这种神话变为现实。从凯力迪别克手持马鞭开凿雪路,到巴依卡绘制首张边境地形图,再到拉齐尼研发防冻描红颜料,三代人的创新智慧始终与忠诚信念交织。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指出,这种"家庭式戍边"模式蕴含独特的文化密码:将家族荣誉与国家责任深度融合,形成超越物质激励的精神信仰。

当12岁的拉迪尔说出"我要成为第四代护边员"时,他延续的不仅是家族使命,更是新时代青少年的价值选择。教育部统计显示,《开学第一课》播出后,新疆边境地区青少年报考军校比例提升37%,"红其拉甫少年军校"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这种精神传承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在都市青少年中催生出"云端戍边"志愿者、"数字护疆"创意大赛等新形态。

在帕米尔高原的星空下,界碑上的"中国红"历经七十余载风霜依然鲜艳如初。拉齐尼·巴依卡用生命证明:戍边不仅是地理疆界的守护,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当都尔汗姐弟的歌声穿越时空,与父亲生前的吟唱共鸣于雪山之巅,我们终将懂得: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中国",早已铭刻在亿万人民心间。这份代际传递的守护契约,既是古老丝绸之路的精神遗产,更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人愿做雪域高原的"活界碑",用生命的热度融化边疆的严寒。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