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13 201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单

admin72025-03-06 04:47:19

2013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乘着梦想的翅膀”为主题,通过“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能出彩”三个篇章,为全国中小学生呈现了一场关于信念与坚持的精神盛宴。节目首播当晚即引发广泛讨论,其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明星主导的模式,通过航天员王亚平、钢琴家郎朗、地震舞者廖智等真实故事,将“中国梦”具象化为个体奋斗的轨迹。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的创作思路,不仅呼应了当时社会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需求,更以情感共鸣的方式,让“梦想”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纽带。

从节目结构来看,三个篇章层层递进:首章以“动力”激发行动力,次章以“坚持”破解现实困境,终章以“出彩”诠释奋斗成果。这种逻辑链条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暗含教育心理学中“目标—过程—结果”的激励模型。例如,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的画面,不仅展现了科技梦想的高度,更通过“十年磨一剑”的航天员成长史,传递了“动力源于热爱”的朴素真理。

二、平凡人的非凡叙事

2013年《开学第一课》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对普通人的聚焦。节目中,单亲母亲郑亚波与自闭症儿子小威的故事,成为“坚持”篇章的泪点。这位加油站女工用11年时间自学钢琴并教会儿奏,其“即使全世界放弃你,妈妈也不会放弃”的宣言,展现了母爱的坚韧与教育的奇迹。这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叙事,颠覆了传统励志故事的完美滤镜,让观众看到梦想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而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者廖智,则以“用残缺的身体跳出完整人生”的经历,重新定义了坚持的内涵。她在节目中坦言:“疼痛是活着的证明,舞蹈是生命的延续”。这种将苦难转化为力量的表达,与哲学家尼采“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的理念不谋而合,为青少年提供了直面挫折的勇气样本。节目组选择这些非典型成功者,实质上是在解构“天赋决定论”,强调普通人通过努力同样可以创造不凡。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13 201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单

三、艺术表达的教育创新

在呈现手法上,节目突破了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郎朗用橙奏钢琴的即兴表演,将艺术教育转化为趣味实验,生动诠释了“创造力源于突破常规”。这种互动式教学法,暗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通过体验内化”的核心观点。而周笔畅演唱的主题曲《第一课》,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与青春化的歌词,实现了价值观传递的“软着陆”。

更具创新性的是节目设置的“写给20年后自己”环节。这一设计借鉴了时间胶囊的概念,引导青少年将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结合。如某网友写道:“希望35岁的我仍怀揣正义,勇于造梦”。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具象化的未来投射能显著增强行为动机,其教育效果远超空洞说教。节目组还将部分书信制成电子档案,计划在2033年回馈参与者,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设计,赋予了梦想以可触摸的仪式感。

四、社会价值的深度延伸

从社会影响层面观察,该节目实现了多重突破。教育部首次将观看《开学第一课》纳入全国中小学开学必修内容,这种政策层面的背书,使其超越了普通电视节目的范畴,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载体。数据显示,当年节目收视率较往年提升23%,网络点播量突破1.2亿次,其传播广度验证了“情感共鸣比理论说教更具穿透力”的传播规律。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节目构建了多元梦想的合法性。既有王亚平的航天梦,也有郑亚波的育儿梦;既有郎朗的艺术梦,也有普通教师的育人梦。这种多样性打破了“成功=功成名就”的单一标准,正如教育学者于长学所言:“节目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这种价值包容性,恰好回应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功利化的批判,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舆论支点。

五、反思与启示

回望2013年《开学第一课》,其成功源于三个维度的平衡:宏大主题与个体叙事的平衡、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传播的平衡。节目通过真实故事解构抽象概念,用艺术化表达软化教育边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范本。

也有学者指出,节目中过于强调个人奋斗可能弱化对结构性困境的讨论。例如边远地区儿童实现梦想的难度远高于城市学生,这种差异未被充分呈现。未来类似节目或可增加社会支持系统的展现,如教育公平政策、公益助学项目等,使梦想叙事更具现实支撑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增强观众实时互动、建立长线追踪机制,或许能让梦想教育从“瞬间感动”转化为“持续行动”。

这场关于梦想的集体课,最终在千万青少年的心中埋下火种。正如节目结尾所言:“梦想不是未来的路,而是此刻的脚步”。当教育从知识传授升华为生命唤醒,当国家叙事具象为个人足迹,这或许正是《开学第一课》留给时代的最珍贵启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