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如“天时”“人和”“委而去之”等),疏通文意,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核心思想。
能力目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体会排比句的修辞效果。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和”的现实意义,理解“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梳理从战争到治国的递进式论证逻辑。
难点:结合历史与现实,探讨“得道多助”中“道”的深层含义(如仁政、民心向背)。
3.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引入,联系“半部《孟子》定江山”的文化地位,激发兴趣。
初读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注意排比句的韵律。
译读探究:分组翻译重点句子(如“委而去之”),讨论“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思辨拓展:结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等句,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延伸至国家治理的现代意义。
总结背诵:梳理“论点→战例→治国结论”的结构,强化对“得道者多助”逻辑链的记忆。
二、孔子对子路志向的评价
在《论语·先进》的“侍坐”篇章中,子路提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可使有勇且知方”的志向,孔子以“哂之”(微笑)回应,并在后文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 子路志向的特点
内容:主张通过军事与民生手段治理中等国家,强调“勇”与“知方”(礼义)的结合。
性格缺陷:子路回答“率尔而对”,态度轻率急躁;孔子认为其缺乏谦逊(“不让”),忽略“礼”在治国中的核心地位。
2. 孔子评价的深意
批评焦点:子路虽有能力,但未体现“礼让”精神。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强调统治者需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而非仅凭武力。
对比其他弟子:曾皙提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志向,孔子赞许其超脱功利的境界,体现“君子不器”的格局。
3. 教学启示

文言知识点:“哂”的讽刺意味,“让”的谦逊内涵,需结合语境解析。
思辨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子路与曾皙的志向,探讨儒家“礼治”与“仁政”思想的实践路径。
三、综合教学建议
跨文本对比:将《得道多助》的“人和”思想与《论语》中“礼让”结合,深化对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解。
现实迁移:设计辩论题,如“当代社会如何平衡‘法治’与‘德治’”,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本中的逻辑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文言知识,又能领悟经典思想的现代价值,实现语文素养与思辨能力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