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词“龟裂、震耳欲聋、失魂落魄”等,理解其语境含义。
通过分析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默读圈画、对比朗读、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母爱的深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场景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焦母亲工作环境、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如“龟裂的手”“四个‘立刻’”),体会母爱的辛劳与深情。
难点:理解“塞钱”动作背后的复杂情感,以及“鼻子一酸”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唤醒情感
活动设计:播放电视剧《人世间》中母亲劳作的片段,提问:“你眼中的母爱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为文本学习铺垫。
2. 初读感知,梳理场景
任务:学生默读课文,用表格梳理“我”与母亲互动的场景(如“要钱买书”“母亲工作环境”“塞钱瞬间”)。
板书辅助:
场景:要钱买书 → 工作环境 → 塞钱瞬间 → 转身忙碌
3. 细读文本,品析细节
重点段落分析:
环境描写:
聚焦“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引导学生想象母亲长期在噪音中工作的辛劳。
提问:“这样的环境让你联想到什么?如果是你的母亲,你会怎么想?”
外貌描写:
对比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体会倒装句的强调作用,感悟母亲疲惫的形象。
动作描写:
分析“塞”字的力度与情感,对比“递、交”等词,体会母亲的果断与爱意。
聚焦四个“立刻”,讨论重复用词的表达效果(凸显母亲忙碌与生活压力)。
4. 情感升华,读写结合
活动设计:
写话训练:“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时,心里会想什么?”(结合“母亲的爱是________”句式)。
链接生活:播放学生母亲的工作视频,仿写“我的母亲在________(场景)中________(动作)”的细节。
5. 总结拓展,文化传承

拓展延伸:诵读古诗《游子吟》,结合单元主题“舐犊情深”,布置实践作业(如为母亲写一封“告白信”并设计邮票)。
二、板书设计
(一)核心框架
采用 “关键词+情感轴” 结构,分板块呈现文本核心内容与情感升华:
慈母情深
环境:震耳欲聋 → 辛劳
外貌:疲惫眼神、龟裂双手 → 无私
动作:塞钱、四个“立刻” → 深沉
语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 期望
主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设计亮点
1. 视觉化对比:用箭头连接环境、外貌与情感,体现“细节→情感”的逻辑关系。
2. 情感递进:从“辛劳”到“深沉”,最后落脚于古诗名句,强化感恩主题。
3. 互动生成:预留空白区域,课堂中由学生补充关键词(如“坚韧”“温暖”)。
三、教学资源与建议
多媒体资源:缝纫机噪音音频、母亲工作环境图片、影视片段(如《人世间》)。
分层作业:
基础:摘抄细节描写句子并批注。
拓展:以“我的母亲”为题,仿写细节片段。
教学评价:通过“细节分析表”和“写话表达”评估学生理解程度。
此设计融合了情境教学、读写联动与情感教育,兼顾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适合小学高段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