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 课文内容与主题
《我的舞台》是吴霜回忆录式的散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从娘胎到舞台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艺术之路的艰辛与坚持。主题聚焦于“舞台对‘我’的神奇吸引力”,通过多个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揭示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传递“台上做戏,台下做人”的价值观。
2. 文本结构特点
首尾呼应: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篇,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我的勇气和毅力”收尾,强化主题。
时间顺序:按时间线(娘胎、幼年、学艺期等)展开,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梳理事件。
细节描写:通过动作(如“翻、抻、拽”)、幽默语言(如“大闹天宫”)展现学艺的艰辛与乐观精神。
3. 语言特色
风趣幽默:如“在娘胎里登台唱戏”“憋了七个月总算过瘾”,生动表现童真与艺术热情。
虚实结合:以戏剧化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如小花猫当观众),增强画面感。
情感真挚:通过“炼就”“为所欲为”等词体现毅力和对艺术的执着。
4. 教学价值
人文性:引导学生感悟艺术魅力,培养坚持与努力的品质。
工具性:学习细节描写、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以六年级上册为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抻、拽、不解之缘”等生字词,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快速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梳理“舞台”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表格归纳法分析事件,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艺术魅力,领悟“成功源于坚持”的道理,联系实际谈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舞台的“神奇吸引力”具体表现(如娘胎学唱、幕布后观戏、练功艰辛)。
难点:理解“炼就勇气和毅力”的深层含义,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联。
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播放评剧片段(如新凤霞《花为媒》),提问:“舞台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简介吴霜与新凤霞的背景,强调家庭艺术熏陶的重要性。
2. 初读感知(10分钟)
任务:默读课文,填写表格梳理“时间、舞台地点、事件”(如娘胎、小床、剧场等)。
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舞台”的广义性(生活与艺术的舞台)。
3. 精读探究(20分钟)
问题链:
1. 哪些句子体现“舞台的神奇吸引力”?(例:“憋闷得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2. 从“生面团”“目不忍视”等词,想象练功场景,体会作者的心理。
3. 对比“舞台”与“炼炉”的比喻,讨论艺术对成长的意义。
活动:角色扮演“奶奶躲进里屋”片段,理解家人的期望与艺术传承。
4. 拓展升华(7分钟)
名言分享:新凤霞“台上做戏,台下做人”,结合生活谈启示。
写作迁移:仿写“我的舞台在______”,运用细节描写(如操场、书房)。
5. 作业设计
必做: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与主题。
选做:采访身边有特长的人,撰写“他们的舞台”小故事。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1. 亮点:

通过表格梳理事件,帮助学生快速把握长文结构。
结合评剧视频与动作模仿(如“抻、拽”),增强体验感。
2. 改进点:
部分学生可能对评剧陌生,需补充戏曲常识(如行当、虚拟道具)。
情感升华环节可引入更多艺术家案例(如李玉刚、郎朗),拓宽视野。
参考资料:网页1、13、14、42、55、76等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