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上,我遇见了她——陈老师。她穿着素色长裙,戴一副银边眼镜,发丝整齐地绾在脑后,整个人像一本未开封的古籍,沉静中透着威严。她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严谨”二字,笔锋遒劲如刀刻:“语文是文字的艺术,也是人生的学问。”这句话,成了我对她的初印象,也成了贯穿整个学期的课堂底色。
一、课堂里的“字句乾坤”
她的课堂总像一场精密的仪式。讲《春》时,她会用彩粉笔圈出“朗润”一词,逐字拆解:“‘朗’是月华倾泻,‘润’是细雨无声,合起来便是春天独有的温柔。”每篇课文的批注本上,密密麻麻全是她的笔记:多音字、形近字、典故出处……甚至某个标点的情感重量,她都要反复推敲。一次作业中,我将“寒暄”误写为“寒喧”,她并未直接打叉,而是在旁边画了一盏灯笼,批注道:“‘暄’是暖阳,‘喧’是吵闹,别让错字冻僵了问候。”这份细腻,让我第一次懂得文字的温度。
二、作文本外的“人生课”
而真正的课堂,远不止于教室。那次月考作文,我洋洋洒洒写了篇《故乡的河》,自以为辞藻华美。她却用红笔勾出其中一句“河水像母亲的泪”,约我课后详谈。“眼泪是咸涩的,河水却滋养万物。你想写乡愁,不如想想河边的芦苇——根扎在泥里,花飘向远方。”她的话让我恍然:文字的真实比浮夸更重要。后来,她送我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扉页上题着:“文章如人,须有筋骨血肉。”那本书里,她写晨露中的菜市场、写路灯下扫街的老人,平凡琐碎中藏着生命的辽阔。
三、无声处的教诲
最难忘的是深秋的清晨。早读时,我发现她伏在讲台上批改作文,羽绒服袖口沾着粉笔灰,保温杯里的水早已凉透。窗外的梧桐叶落在她肩头,她却浑然不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常说的“敬畏”:对学问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对三尺讲台的敬畏。这何尝不是一堂无需言语的课?
如今再翻开课本,那些曾被我认为“刻板”的笔记,竟成了最珍贵的路标。陈老师用一撇一捺教会我:语文课不仅是字词的堆砌,更是对世界的凝视与思考。而人生的课堂,原来藏在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细节里。
(全文约520字)
引用说明:
结尾的感悟呼应网页11中“文字影响人生”与网页57的课堂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