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分析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及其对《史记》创作的意义,结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名句深化理解。
2. 学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如第四段通过历史人物类比增强说服力。
1. 文言句式的翻译与深层含义解析(如被动句“见狱吏则头抱地”,判断句“勇怯,势也”)。
2. 理解司马迁复杂情感(悲愤、屈辱、坚定)的交织,尤其是结尾“肠一日而九回”的痛切自白。
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导入与初读感知
1. 以孟子“天降大任”名言导入,结合李陵事件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遭遇与创作动机。
2.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注疑难字词,分组梳理1-3段内容(如“推贤进士”的婉转含义、司马迁对“轻于鸿毛”的生死观阐释)。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与情感体悟
1. 重点分析第四段历史人物事例(文王、屈原等),探讨司马迁引用这些人物对论证“发愤著书”的作用,并分组翻译关键句子(如“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司马迁与任安的对话,体会其忍辱负重的心理矛盾。
第三课时:主题升华与拓展延伸
1. 对比《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讨论《史记》的创作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结合当代案例(如逆境中的科学家、作家),撰写短文探讨“如何在困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教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 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一、受辱之因:李陵之祸,隐忍苟活
二、不死之由:
1. 轻死如蝼蚁,无益于世
2. 使命未竟,文采未表
三、精神升华:
历史人物类比 → 发愤著书 → 《史记》成一家之言
四、情感交织:悲愤、屈辱、坚定 → 生命价值的宏阔视野
六、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背景资料补充参考网页47(《少年读史记》对《报任安书》的通俗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