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admin72025-03-23 22:51:15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论证逻辑,掌握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运用。
  • 赏析鲁迅杂文犀利的语言风格,如反语、讽刺等手法。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文本细读,梳理“破”与“立”的论证结构,培养批判性思维。
  • 结合现实案例,探讨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 3. 情感与价值观

    拿来主义教案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 树立文化自信,学会批判性继承文化遗产,反对盲目排外或全盘西化。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及“拿来主义”的核心主张。

    2. 分析比喻论证(如“大宅子”“鱼翅”“”等)的深层含义。

  • 难点
  • 1. 结合历史背景,把握鲁迅杂文的现实针对性。

    2. 探讨“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 问题激趣
  • 展示当前社会现象(如“韩流热”“国潮复兴”),提问:“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全盘接受还是坚决抵制?鲁迅在1934年提出的‘拿来主义’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 背景链接
  • 简述1930年代文化论争背景,强调鲁迅写作意图:批判媚外复古与全盘西化,倡导文化自主。

    (二)文本研读(30分钟)

    1. 梳理结构:先破后立,论证逻辑

  • 活动:速读1-6段,填写表格对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表现与危害。
  • | 主义类型 | 表现 | 实质 | 危害 |

    |||||

    | 闭关主义 | 排外锁国 | 落后挨打 | 封闭愚昧 |

    | 送去主义 | 献媚讨好 | 文化殖民 | 亡国灭种 |

    | 拿来主义 | 主动选择 | 文化自信 | 创新发展 |

  • 关键句分析
  • “活人代替了古董……进步了”中的反讽语气。
  • “抛来”与“抛给”的语义差异,揭示文化侵略本质。
  • 2. 核心论证:比喻与类比

  • 比喻论证(第8-9段):
  • 大宅子:象征外国文化遗产。
  • 三种错误态度
  • 孱头(逃避者):“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进门”。
  • 昏蛋(全盘否定者):“放火烧光,保全清白”。
  • 废物(全盘接受者):“欣欣然接受一切,大吸”。
  • 正确做法
  • “鱼翅”吃掉(吸收精华)、“”药用(批判利用)、“烟枪烟灯”部分保存(辩证扬弃)、“姨太太”遣散(彻底摒弃)。

  • 类比论证(第3段):
  • 尼采自诩太阳→中国“送去主义”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子孙乞讨。

    (三)语言赏析(10分钟)

  • 活动:分组寻找文中讽刺性语句,分析其效果。
  • 例1:“几位‘大师’捧着古画……发扬国光”——“捧”“挂”揭露谄媚丑态,“发扬国光”反讽卖国求荣。
  • 例2:“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反语抨击自欺欺人。
  • (四)现实思辨(15分钟)

  • 讨论话题
  • 1. 如何用“拿来主义”看待“好莱坞电影”“”等文化现象?

    2. 国产手机品牌从模仿到创新,是否体现了“拿来主义”?举例说明。

  • 教师总结
  • 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化西为中”,如佛教中国化、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中西合璧。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比喻论证分析)。

    2. 拓展题:以“‘拿来’之后”为话题,结合华为芯片研发、故宫文创等案例,写一篇议论文。

    四、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 鲁迅

    一、破:闭关主义 → 送去主义 → 危害(类比尼采)

    二、立:拿来主义

    1. 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 方法:占有→挑选→创新(大宅子比喻)

    三、现实意义:文化自信,批判继承,守正创新

    五、教学反思

  • 可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孱头”“昏蛋”)增强比喻论证的理解。
  • 结合多媒体(如视频《国货崛起》)深化现实意义探讨。
  • 此教案综合了论证分析、语言鉴赏与现实思辨,兼顾文本深度与时代关联性,适合高中语文课堂实施。

    拿来主义教案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