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导学案模板

admin72025-03-29 00:49:17

《新闻两则》导学案模板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 掌握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结构五部分(标题、、主体、背景、)。
  • 理解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特点,分析语言风格(如庄重、准确、简洁)。
  • 2. 能力目标

  • 通过阅读新闻,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内容层次。
  • 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尝试撰写简短的新闻稿件。
  • 3. 情感目标

    新闻两则导学案-导学案模板

  • 感受革命历史的壮阔,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
  • 培养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增强爱国情怀。
  • 【学习重难点】

  • 重点: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结构分析;语言风格的品味。
  • 难点: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的融合(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课前预习区】

    1. 基础积累

  • 字词梳理:标注生字词并注音(如“溃退”“绥靖”“锐不可当”等),积累新闻常用术语。
  • 背景了解:查阅渡江战役、南阳解放或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标注关键时间节点。
  • 2. 文本初探

  • 六要素提取:填写表格,梳理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参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例)。
  • 结构划分:用符号标注新闻的标题、、主体、背景、部分。
  • 【课中探究区】

    1. 合作探究

  • 任务一:对比分析两则新闻的异同(如主题、语言风格、结构安排),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真实感。
  • 任务二:品析语言特色,例如:
  •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横渡”一词的磅礴气势;
  •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双关含义。
  • 2. 深度思考

  • 象征与隐喻: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日落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象征意义。
  • 情感表达:讨论新闻中如何通过客观叙述隐含作者态度(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情感渲染)。
  • 3. 当堂检测

  • 完成填空题(如新闻结构填空、六要素匹配)。
  • 限时撰写一则校园新闻稿,要求包含标题、、主体。
  • 【课后巩固区】

    1. 作业设计

  • 必做题:整理新闻知识思维导图,标注文体特点及经典案例。
  • 选做题:搜集近期热点新闻,仿照课文结构撰写短评,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 2. 拓展延伸

  • 观看纪录片《渡江战役》或《香港回归》,结合新闻内容撰写观后感。
  • 小组合作制作“新闻剪报”,分类展示不同主题的新闻并点评。
  • 【学习评价】

  • 自评互评:通过小组展示、课堂问答、作业互查等方式,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 教师反馈:针对新闻写作练习进行个性化点评,强调语言准确性与结构完整性。
  • 【模板说明】

    此模板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设计,融合了新闻文体知识、语言分析、历史背景和写作实践,适用于《新闻两则》及类似新闻文本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情调整探究任务的深度和作业形式,例如增加辩论活动(如“新闻客观性与文学性是否矛盾”)或跨学科整合(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参考资料:网页1、26、34、44、49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