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观后感—旗帜第五集观后感

admin122025-03-31 08:29:18

《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聚焦中国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与突破,通过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关键节点的剖析,展现了党在危机中拨乱反正、引领民族复兴的智慧与魄力。以下从历史背景、转折意义及现实启示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两次转折的历史背景与抉择

1. 遵义会议(1935年)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危急时刻,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一决策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党首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标志着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

2.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面对“文革”后的思想混乱与经济停滞,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例如,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破冰实践,成为农村改革的先声。

二、转折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1. 遵义会议:挽救革命的生死攸关之笔

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重构了党的军事指挥体系,为长征胜利奠定基础。其意义不仅在于挽救党与红军,更在于确立了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2.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序章

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思想桎梏,推动经济特区设立(如深圳)和市场经济探索。此后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廓清“姓资姓社”的争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基础。

旗帜观后感—旗帜第五集观后感

三、现实启示: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逻辑

1. 坚持党的自我革新

两次转折均体现了党勇于直面错误、修正方向的勇气。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成为应对风险挑战的核心能力。

2.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逻辑

无论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是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探索,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路径,始终是党的执政根基。

旗帜观后感—旗帜第五集观后感

3. 历史经验的当代映射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党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有相似之处。第五集启示我们,需以历史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如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议题,仍需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历史转折》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它提醒我们,旗帜的指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校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建设者,我们当以史为鉴,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开拓创新,让党的旗帜始终高扬于民族复兴的征程之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