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年兽”传说及农耕祭祀传统密切相关。传说古代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怪兽,每逢除夕便上岸吞食人畜。人们发现“年”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除夕贴红联、放爆竹、彻夜守岁以驱邪避害,逐渐形成习俗。春节也源自殷商时期的“岁首祭神祭祖”活动,古人通过祭祀祈求丰收与平安,后经周代至汉代逐步发展为固定节庆。
春节的来源(100字左右)
春节的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最初称为“腊祭”,用以感恩神灵与祖先的庇佑。汉武帝时期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雏形初现;唐代后庆祝活动日益丰富,如守岁、贴春联等。民国时期,为区分公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其核心文化内涵包括除旧布新、团圆祈福,融合了驱邪、祭祀、家族等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文化符号。
引用说明:
名称演变与习俗发展引自网页18、27、51的朝代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