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投江(流传最广的传说)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倡导变法强国,却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后划船打捞遗体,并向江中投掷米团(后演变为粽子),以防鱼虾啃食其身躯。此后,赛龙舟、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2. 伍子胥忠魂(江浙地区传说)
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因直言进谏触怒吴王夫差,被赐剑自刎。临死前,他嘱人将双目悬挂城头以观越国灭吴。夫差大怒,于五月初五将其尸身投入钱塘江。江浙百姓感念其忠烈,每逢端午划龙舟、抛粽子,既为驱散江中鱼兽,亦为祭奠伍子胥的刚烈之魂。
3. 孝女曹娥(孝道典范)
东汉少女曹娥之父溺江失踪,年仅十四的她沿江昼夜哭寻十七日无果,于五月初五投江殉父。五日后,人们发现她与父尸相拥浮出水面。乡民感其至孝,建庙祭祀,并将端午视为纪念曹娥的节日。此传说在浙江绍兴一带广为流传,成为孝文化的象征。
4. 龙图腾祭祀(起源说之一)
端午节最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古人视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毒日”,遂以龙舟竞渡、投粽入水等仪式祈福消灾。此习俗后与屈原等历史人物故事融合,形成兼具祭祀与纪念意义的节日。
5. 白蛇传(民间神话)
传说白娘子为报恩与许仙成婚,却在端午饮下雄黄酒现出蛇形,吓死许仙。白蛇冒死盗仙草救夫,最终被法海镇压于雷峰塔。故事衍生出端午饮雄黄酒避邪、挂菖蒲驱毒的习俗,成为文学与民俗结合的经典。
以上传说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流传,共同构建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需更多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故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