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木兰诗》导学案核心内容及参考答案,结合教材与多份导学案资源整理而成:
一、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1. 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主题: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与巾帼英雄形象,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引用:
2. 字词注音与解释
重点字词: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鞍鞯(jiān) 辔头(pèi) 金柝(tuò) 胡骑(jì)
通假字:
“帖”通“贴”(对镜帖花黄);“火”通“伙”(出门看火伴)。
古今异义:
“爷”(古:父亲;今:祖父)、“走”(古:跑;今:步行)。
引用:
3. 句子翻译与句式
互文句(上下句意义互补):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牺牲,有的凯旋。
其他互文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夸张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极言行军之快。
引用:
二、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
1. 情节梳理与详略分析

详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归乡后的场景(家人迎接、梳妆)。
略写:十年征战过程(“万里赴戎机……”仅六句概括)。
作用: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与家国情怀,淡化战争残酷,强化和平主题。
引用:
2. 木兰形象分析
性格特点:
1. 孝顺:代父从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 勇敢坚毅:战场立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 不慕名利:拒封尚书郎(“木兰不用尚书郎”)。
4. 机敏智慧:女扮男装未被识破(“安能辨我是雄雌”)。
形象意义:打破传统性别束缚,体现古代女性的独立与担当。
引用: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特色
1. 修辞手法
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渲染紧张气氛。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描绘边塞艰苦环境。
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暗赞木兰的机智。
引用:
2. 详略安排与主题表达
详写生活场景,略写战争,体现对家庭温情与和平生活的珍视,与北朝民歌的质朴风格一致。
引用:
四、练习题答案示例
1. 当堂检测(选自网页1):
通假字:帖(贴)、火(伙)。
互文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数词虚用:“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十二”表多数)。
引用:
2. 综合训练(选自网页34):
翻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性别?
选择题:
B项错误(“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反问,非设问)。
引用:
3. 人物评价:

示例: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孝两全、勇敢坚韧、朴素淡泊等优秀品质。
引用:
五、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
对比《十五从军征》与《木兰诗》,分析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不同影响(前者悲凉,后者昂扬)。
引用:
2. 文化思考:
讨论木兰形象的现代意义:性别平等、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引用:
提示:以上答案需结合具体导学案题目调整,建议通过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如互文、通假字)和人物分析能力。完整内容可参考网页提供的原文及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