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审题与立意作文

admin52025-03-17 18:51:30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作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文章的深度与方向。以下是结合高考真题与教学经验的审题立意方法及实践策略,供参考:

一、审题立意的核心方法

1. 提炼中心法

通过分析材料中人物、事件、对话的核心矛盾,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观点。例如,盖达尔与小学生关于“破旧皮箱”的对话,核心在于“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关系”,可引申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内在而非外物”。

适用材料:故事性材料、寓言类材料。

2. 抓关键句法

关注材料中的议论句、总结句或反复出现的词语。例如,全国甲卷(2023)的关键句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需围绕“技术对时间掌控的双面性”展开思辨。

适用材料:观点型材料、名言类材料。

3. 由果溯因法

从结果反推原因,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苹果横切出现五角星的案例,推导出“打破常规思维的价值”。

适用材料:事件类材料、现象分析类材料。

4. 分层次解读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审题与立意作文

对多角度材料进行分层解析。例如,全国甲卷(2023)分两层:“技术助人掌控时间”与“技术使人沦为时间奴隶”,需辩证分析二者的对立统一。

适用材料:多观点材料、复杂现象材料。

5. 求同存异法

比较多则材料的共性与差异。例如,2023年全国乙卷的两则材料均强调“合作共赢”,但分别以“灯/路”和“花/园”为喻,需提炼共同主题“个体与整体的共生关系”。

适用材料:多材料对比题、观点互补型材料。

二、辩证思维的运用

材料作文常涉及对立统一的思辨关系,需通过以下方式深化立意:

  • 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技术掌控时间”与“沦为时间仆人”的辩证关系,可引申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 强弱转化思维:如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强弱转化论”,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客观条件的突破。
  • 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如从“嫦娥探月”引申到“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结合科技史与个人成长。
  • 三、实践策略与误区规避

    1. 明确核心概念

    例如,“治世、治心、治身”材料需界定“治”的内涵,围绕“修养方式对人生的影响”展开论述,避免泛泛而谈。

    2. 联系现实语境

    例如,人工智能与人类问题的关系(2024真题),需结合ChatGPT等案例,探讨“答案易得”与“问题质量下降”的深层矛盾。

    3. 避免常见误区

  • 片面立意:如仅围绕“珍惜”写全国甲卷(孤儿院男孩与石头),忽略“自我价值认知”的核心。
  • 脱离材料:如将“故事的力量”泛化为“文学的重要性”,未紧扣材料中“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等关键词。
  • 忽略情感倾向:如误将“穿和服赏樱”解读为文化包容,忽略材料隐含的“民族意识批判”。
  • 四、真题案例解析

    案例1: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

  • 审题:分两层分析“技术掌控时间”的利弊,抓住关键词“仆人”与“掌控”。
  • 立意
  • 正向:技术优化效率,助力个人与社会发展。
  • 反向: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异化,需回归人文关怀。
  • 综合:在工具理性中坚守主体性,实现“人本科技观”。
  • 案例2:2021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与强弱转化)

  • 审题:通过“强弱转化”的体育现象,引申至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
  • 立意
  • 个体层面:弱者自强,强者自省。
  • 国家层面: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的奋斗史。
  • 哲学层面:辩证看待矛盾转化,强调主观能动性。
  • 五、审题立意的步骤

    1. 通读材料,标记关键词句

    2. 分析材料类型(单则/多则、故事/观点)。

    3. 运用核心方法(提炼中心、分层、求同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审题与立意作文

    4. 结合现实语境,联系个人与社会热点。

    5. 确立辩证立意,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结论。

    通过系统训练与真题实践,学生可逐步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在高考中实现精准立意与深度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