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夏季的蝉鸣声中,河北省近50万考生提笔书写了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将答案触手可及时,人类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命题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狂飙时代的教育焦虑与人文思考。它不仅考验着青年学子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认知深度,更暗含着对教育本质的叩问: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的今天,我们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思维品质?
命题趋势:技术与人性的交响
2024年的河北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年材料作文的命题范式,但将焦点从传统文化、个人成长转向科技领域。材料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切入点,构建了“技术便利—问题消解”的二元对立框架,要求学生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中展开思辨。这种转变呼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要求,体现了高考作文从知识考查向思维品质评估的深化。
从2019年的“劳动教育”到2023年的“故事的力量”,河北高考作文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今年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领域,既是对ChatGPT等生成式AI引发社会讨论的即时回应,也是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智能社会规范”议题的教育投射。这种命题策略既保持了高考作文的思想性,又赋予了考生与时代对话的空间。
思辨内核:问题的无限生长性
技术提供的标准化答案,本质是对已知世界的整理与复现。但当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时,科学家却提出了更多关于生命起源的新问题;当GPT-4能撰写学术论文时,学界反而加剧了对知识原创性的焦虑。这印证了爱因斯坦的论断:“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考生需要洞察:答案的边界扩展恰是问题滋生的沃土,每个技术突破都在打开新的未知领域。
更深层的思辨应触及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苏格拉底“产婆术”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追问过程中思维的觉醒。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修复技术能精确还原色彩,却无法替代研究者对壁画中丝路文明交融轨迹的追问。这种对问题价值的双重审视,要求考生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在技术工具性与人文主体性之间建立辩证认知。
写作策略:破题的多维路径
从考场范文《智能时代,问号永存》到《莫让智能遮望眼》,优秀答卷展现了多元的破题视角。有考生构建“问题层次论”,区分知识性疑问与价值性追问:搜索引擎能解答“量子纠缠原理”,却无法回应“科技向善的边界”;另有考生采用“问题转化论”,指出AI将人类从重复性思考中解放,使我们可以专注于创造性问题的提出,如用AlphaGo的棋路启发新型算法设计。
历史素材的当代解读成为得分亮点。有考生将张衡地动仪与地震预警系统对比:前者是经验观察的智慧结晶,后者是大数据分析的产物,但两者都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前者引发对地壳运动的持续探索,后者开启灾害链机制研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既展现知识储备,又深化了“问题永恒性”的主题。
教育启示:思维能力的重塑
这道作文题暴露出的教育痛点值得深思:当学生习惯于从网络获取现成答案,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正在弱化。某省教研数据显示,能自主提出延伸性问题的高中生不足30%,这提示课堂教学需从“解题训练”转向“问题孵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机器人实验室的实践表明,引导学生用AI工具辅助提出研究问题,可显著提升其思维活跃度。
未来教育需构建“技术—人文”双螺旋模式。上海某重点中学的“AI哲学课”提供范本:学生先用ChatGPT收集学观点,再通过苏格拉底式研讨发现算法偏见,最终撰写技术建议书。这种教学模式既善用技术工具,又守护了人类思维的独特性,或将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范式。
站在文明演进的维度回望,2024年的河北高考作文恰似一记醒钟。它提醒我们:人工智能越是强大,人类越需要守护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那些在敦煌莫高窟前追问壁画故事的学子,在实验室里挑战基因编辑边界的青年,正用他们的思考证明——问题的星辰永不熄灭,它们永远在已知的答案之外闪烁,照亮文明前进的方向。这或许正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培养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孕育永恒的追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