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凛冽的寒冬中,济南如同一块温润的翡翠,被老舍先生以细腻的笔触雕琢成文学史册里独特的风景。这座“泉城”的冬日不似北平朔风刺骨,不似伦敦阴霾笼罩,更无热带骄阳炙烤,它以“温晴”为底色,用山峦的柔美与水色的清丽编织出诗意的水墨画卷。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既要带领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更要引导他们领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教学目标的多维建构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构建起“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要求掌握“贮蓄”“空灵”等雅词,辨析“着落”与“看护”等近义词的微妙差异,如网页30强调通过听写巩固字词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重点训练学生通过对比手法分析“温晴”特征的能力,如网页2所示,引导学生思考北平、伦敦与济南气候差异背后的地理逻辑。
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目标则贯穿教学全程。通过配乐朗诵“小山摇篮图”段落,让学生在“顶”“镶”“穿”等动词中感受动态美(网页43),从“害了羞的薄雪”拟人描写中体会婉约意境。文化层面,网页54设计的“家乡的冬天”写作任务,巧妙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实现从经典文本到现实生活的迁移。
二、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设计
教学内容遵循“整体感知-语言品析-情感升华”的认知规律逐层展开。初读环节采用网页30推荐的师生混读法,在接力朗读中勾勒济南冬日的整体图景:阳光朗照的城、薄雪点缀的山、澄澈灵动的水。此阶段特别注重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能力,如从“慈善的冬天”“秀气的小山”等表述提炼“温晴”核心特征。
精读阶段聚焦语言品鉴的深度挖掘。针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经典比喻,网页16建议采用替换比较法,让学生探讨“抱”“环”等动词与“围”字的效果差异。对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妙喻,网页43引导学生绘制色彩示意图,直观感受青黑、银白、暗黄交织的视觉美感。这种具象化分析使修辞教学跳出概念记忆,真正提升语言敏感度。
三、教学策略的创新性探索
情境创设策略突破传统文本解读的平面化局限。网页30提出运用3D动态地图展示济南三面环山的地理特征,使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塑造作用。当学生通过VR技术“漫步”在虚拟的趵突泉畔,观察冬日水汽氤氲的景象时,文本中“不忍得冻上”的拟人描写便获得了现实注脚。
比较阅读策略有效拓展思维广度。横向对比朱自清《春》中“娃娃”“姑娘”的意象,凸显老舍散文质朴中见灵动的语言风格(网页43);纵向联系《济南的秋天》,探究作家对同一地域不同季节的情感投射差异。这种互文性解读使单篇教学成为打开文学世界的钥匙。
四、教学评价的增值性设计
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始终。通过“修辞探秘任务单”记录学生对每个妙喻的个性化解读,如网页41设计的比喻句结构分析表,将“小摇篮”的温暖感与“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美进行量化对比。表现性评价则采用网页18推荐的“我是小导游”活动,要求学生用文本语言重构济南冬日景点解说词,在实践中检验语言转化能力。
终结性评价突破纸笔测试局限。网页54倡议的“南北冬韵对话”项目,让北方学生描写冰雪豪情,南方学生刻画细雨缠绵,在跨地域交流中深化对“景语即情语”的理解。这种开放式的评价设计,使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真正实现素养落地。
通过对《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的系统探索,我们不仅构建起“语言品鉴-文化理解-审美创造”的教学闭环,更在散文教学领域开辟出新的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整合的可能性,如结合地理学科分析济南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或融合美术课程开展“文画互译”创作。当教学设计既扎根文本细读的土壤,又伸展向现实生活的枝桠,语文课堂便能真正成为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