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里藏着清明节的哀思与肃穆。在我的家乡,清明节不仅是追忆先人的日子,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将传统习俗与春日生机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扫墓祭祖
清明当天,天未亮透,全家便带着纸钱、香烛、鲜花和供品上山扫墓。祖父总说,坟头的杂草要除净,添新土时要轻手轻脚,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祖先。烧纸钱时,父亲会念叨着家族近况:"家里都好,您老放心。"袅袅青烟中,我仿佛看见太爷爷拄着拐杖微笑点头。按习俗,供品需有整鸡、米酒和清明馃,祭拜后分食"福根",寓意节俭与传承。
舌尖上的清明
家乡的清明馃最是特别。青草捣汁揉入糯米团,裹上豆沙或咸菜笋丁,蒸熟后碧绿如玉。奶奶总在清明前夜捏面花,蒸出燕子形状的"小燕馍",说是迎接春神的使者。早餐必吃煮鸡蛋,老人说能"心明眼亮",孩子们则偷偷揣着鸡蛋比拼谁的壳最硬,笑声冲淡了墓园的肃穆。
踏青与生机
扫墓归来,踏青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河畔柳枝新绿,父亲折下几枝插在门楣上,念叨着"柳条青,雨蒙蒙",说是驱邪避灾。孩子们牵着风筝在田野奔跑,燕子、蜈蚣形状的纸鸢乘风而起,剪断丝线时,大人说这是"送走晦气,留下好运"。
结尾:
暮色渐沉,祠堂前的梨花落满肩头。我忽然懂了,为何清明既有泪湿青衫的追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欢愉。它像一条纽带,连起生死的距离,也串起代代相传的温情。正如那首童谣所唱:"燕子回时,春在枝头;故人远矣,爱留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