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这一天,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青草香,仿佛连天空也在为逝去的亲人落泪。我和家人早早备好香烛、纸钱和青团,踏上了回乡祭祖的路。
穿过蜿蜒的山路,太爷爷的墓碑静静矗立在半山腰。爸爸用锄头仔细清理坟边的杂草,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点燃三支香,恭敬地插在坟前的泥土里。袅袅青烟中,外公轻声讲述太爷爷生前的故事——他如何用一双手在战乱年代撑起整个家,如何在饥荒时省下口粮留给子女。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微笑着注视我们。烧纸钱时,火星随风飘散,外公说:“这是太爷爷在另一个世界收到的祝福。”
墓旁的野菊开得正好,我摘下一束轻轻摆上。妈妈提醒我,清明节不仅要追思先人,也要感恩自然的馈赠。回程路上,外公感慨道:“现在年轻人总爱过洋节,可我们的传统不能丢啊!”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是啊,清明不仅是扫墓,更是对生命与文化的传承。那些踏青、放风筝的习俗,不正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春日诗篇吗?
归家时,雨已停歇。天边挂着一道彩虹,像一座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想,清明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怀念,更是珍惜当下的每一缕春光,每一份亲情。
清明节的来源(约100字)
清明节源自周代,最初是指导农耕的节气。唐代时,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与上巳节(踏青祈福)逐渐融合,形成了兼具扫墓与郊游的清明节。据传,晋文公为纪念割肉救主的忠臣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冷食,后演变为寒食节。因日期相近,清明逐渐吸纳了寒食祭祖、上巳踏青的习俗,成为寄托哀思、亲近自然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