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双重属性,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核心主题为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延续、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历史渊源
1. 起源与演变
始于周代“墓祭”之礼,最初为农耕节气,后因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节日)时间相近逐渐融合。唐代将寒食扫墓纳入官方礼仪,宋元时期清明节正式取代寒食节,成为以祭祖为核心的节日。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起成为法定节假日。
2. 介子推传说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割股救主的忠臣介子推,下令在其殉难日禁火寒食,后演变为清明节的冷食习俗。
主要习俗

1. 祭祀活动
扫墓祭祖:清理墓地、献祭品、焚纸钱、培新土,表达对先人的追思。
插柳戴柳:柳枝象征生命力,民间认为可辟邪驱灾。
2. 自然与游乐
踏青郊游:春光明媚时亲近自然,唐代已盛行,宋代《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盛景。
放风筝:放飞后剪断线绳,寓意驱除晦气,夜间挂彩灯称“神灯”。
荡秋千、蹴鞠:古代体育活动,秋千原名“千秋”,蹴鞠为足球雏形,兼具健身与娱乐。
3. 食俗
南方吃青团(艾草汁制)、北方食子推燕(面塑燕子),部分地区保留寒食传统,如冷粥、醴酪。
文化意义
1. 自然与人文融合
既是春耕开始的标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也承载孝道,强化家族认同。
2. 生命哲思
祭奠逝者与迎接新生并存,如植树象征生命延续,放风筝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扩展资料
国际影响:越南、韩国等东亚国家受汉文化影响,也有类似扫墓习俗。
现代演变:网络祭祀、环保祭扫(献花、植树)逐渐兴起,传统与科技结合。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细节或地区差异,可参考具体文献或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