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其现象多样且危害深远。以下从污染现象、危害及防治措施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一、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及危害

1. 大气污染
现象: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₃)等,来源包括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
危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酸雨腐蚀建筑与土壤,破坏生态平衡。例如,2025年1月全国PM2.5平均浓度达53.1微克/立方米,部分城市如哈尔滨、西安等污染严重。
2. 水污染

现象: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如镉、砷)和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超标。
危害:威胁饮用水安全,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破坏食物链。南京百家湖曾因污染导致透明度仅0.4米,经治理后恢复至1.9米。
3. 土壤污染
现象:重金属(镉、铅)、农药残留及工业废渣渗透土壤。
危害: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食物链引发慢性病(如“痛痛病”)。日本富山县曾因铬污染导致数千人中毒。
4. 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
现象: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堆积,交通及工业噪声超标。
危害:侵占土地、污染地下水;长期噪声暴露导致听力损伤、神经衰弱。
5. 放射性污染
现象:核废料、电子垃圾拆解不当释放辐射物质。
危害:致癌、致畸风险高,如电子垃圾中的铅、汞可污染地下水。
二、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 法律与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行垃圾分类,强化污染责任。
2025年多地制定目标,如PM2.5年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水质优良率达100%。
2. 科技创新与清洁生产
推广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实施工业超低排放改造。例如,廊坊市通过“周会商机制”和智能监测降低PM10污染。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如南京百家湖使用新材料降解污染物,恢复沉水植被。
3. 区域协同与公众参与
京津冀等地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执法检测柴油车尾气。
强化环保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
4. 污染源管控与治理
建设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如广州),采用固化稳定化、热脱附等技术修复污染地块。
对重点企业动态监管,如广州市明确73家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的管理责任。
三、典型案例与成效
大气治理:2025年2月全国PM2.5浓度同比下降16.4%,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降至49.5微克/立方米。
水生态修复:百家湖生态系统从“藻型”转为“草型”,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固废管理:广州市通过“修复工厂”模式加速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缓解土地开发压力。
环境污染的防治需多维度协同,结合法律约束、技术创新及社会动员。未来需持续关注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的治理,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