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课例)

admin62025-03-18 07:05:1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 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情感。
  • 学习文中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品味语言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对比阅读,感知白杨树的精神内涵。
  •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白杨树与抗日军民的精神关联。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团结奋进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象征手法的分析;白杨树形象与精神的解读。
  • 难点:托物言志的深层意蕴;反问句的递进表达效果。
  •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探析形象与象征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多媒体展示:西北高原、白杨树图片,配乐《黄土情》。
  • 问题引导
  • “你眼中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 引入茅盾《题白杨图》诗句:“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引发学生对白杨精神的初步感知。
  • 2. 整体感知(15分钟)

  • 任务一:梳理抒情线索
  •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共5处),明确“不平凡”为全文线索。
  • 任务二:划分结构层次
  • 小组合作分段并概括内容:
  • 第一部分(1段):直抒赞美之情。
  • 第二部分(2-4段):高原环境烘托白杨。
  • 第三部分(5-6段):白杨外形与品格描写。
  • 第四部分(7-8段):揭示象征意义。
  • 第五部分(9段):对比楠木,强化主题。
  • 3. 细读“生长环境”(15分钟)

  • 问题探究
  • 黄土高原的景色特点是什么?(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 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雄壮伟大→单调→惊喜)
  • 追问:为何先写高原的“单调”?(欲扬先抑,为白杨出场蓄势)。
  • 4. 品析“外形特征”(10分钟)

  • 任务三:聚焦第5段
  • 分组讨论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特点,完成表格:
  • | 部位 | 特点 | 关键词 | 精神内涵 |

    ||-|||

    | 干 | 笔直挺拔 | “绝无旁枝” | 正直、坚定 |

    | 枝 | 团结紧密 | “一律向上” | 团结、进取 |

    | 叶 | 向上生长 | “片片向上” | 积极、不屈 |

    | 皮 | 质朴坚韧 | “淡青色”“光滑” | 质朴、生命力 |

  • 朗读指导:重读“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体会白杨的刚强之美。
  • 第二课时:深挖象征,体悟精神与情怀

    1. 回顾导入(5分钟)

  • 复习提问: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如何体现其“不平凡”?
  • 背景补充:1941年抗战背景,北方军民团结抗敌的事迹。
  • 2. 探究“象征意义”(20分钟)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课例)

  • 任务四:分析第7段
  • 对比阅读:白杨树与“好女子”“伟丈夫”的差异,理解“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格。
  • 反问句解析
  • 1. “难道……只觉得它是树?”(树→人)

    2. “难道……不想到北方的农民?”(农民→哨兵→抗日军民)

    3. 逐层递进,揭示白杨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 象征手法总结
  • 白杨树 → 北方农民 → 抗日军民 → 民族精神(朴质、坚强、团结、奋进)。
  • 3. 对比与升华(10分钟)

  • 讨论:结尾为何写“楠木”?
  • 明确:与白杨形成对比,批判“贵族化”倾向,突出白杨的平凡与伟大。
  • 情感升华:联系当代,讨论“白杨精神”的现实意义(如抗疫、抗震中的团结精神)。
  • 4. 语言赏析与仿写(10分钟)

  • 任务五:仿写练习
  • 例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学生选择一种植物(如松树、竹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突出其精神品质。
  •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第5段,摘录文中优美语句并赏析。

    2. 拓展阅读:对比阅读茅盾《风景谈》,分析其象征手法的异同。

    3. 创作任务:以“礼赞______”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如梅花、小草)。

    五、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 茅盾

    一、线索: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课例)

    二、形象:力争上游 → 正直、团结、坚强

    三、象征:北方农民 → 抗日军民 → 民族精神

    四、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排比反问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读—析—悟—用”四步法,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层意蕴,结合背景与象征手法,将白杨树的精神与民族品格相联结。注重朗读与仿写,强化语言实践,使“托物言志”的抽象概念具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创作热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