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admin92025-03-30 02:06:28

作者:常建(唐代)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版本差异

  • 第二句“曲径”一作“竹径”。
  • 末句“俱寂”或作“都寂”,“惟闻”或作“但余”。
  • 翻译

    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时分,我步入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高林”既指自然山林,也暗含对佛门“丛林”的礼赞。)

    2.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之处,僧人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深处。

    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幽处”与“花木深”烘托出禅院的静谧与超脱。)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色明媚,使飞鸟怡然自得;潭水澄澈,倒影令人俗念尽消。

    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悦”“空”为动词使动用法,展现自然对心灵的净化。)

    4.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此刻万物归于沉寂,唯有寺院钟磬的余音在空中回荡。

    (以声衬静,凸显禅境的空灵。)

    注释

  • 破山寺:即江苏常熟兴福寺,南朝所建。
  • 禅房:僧人修行居所。
  • 万籁:泛指一切自然声响。
  • 钟磬:寺院法器,象征佛门超脱。
  • 赏析

    1. 禅意与隐逸情怀

    全诗通过幽深静谧的寺院环境,表达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志趣。尾联“钟磬音”以佛门梵音升华意境,暗示对空灵境界的追求。

    2. 艺术手法

  • 以动衬静:鸟鸣、钟磬反衬禅院的寂静,深化“空人心”的禅理。
  • 炼字精妙:“曲径通幽”被欧阳修誉为“造意难工”,以简笔勾勒出深远的意境。
  • 3. 结构特色

    诗为五言律诗,但首联不对仗,次联工整,打破常规,凸显古体诗的自由风韵。

    4. 文化影响

    诗中“曲径通幽”成为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意象,象征含蓄深邃的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常建仕途失意,游历山水以自适。此诗作于他探访破山寺后禅院时,借景抒怀,寄托超脱之志。

    参考资料:综合自古诗文网、赏析文献及历代诗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