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正从传统的知识巩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多元探索。以《日月潭》和《葡萄沟》为代表的经典课文作业设计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对“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等目标的融合追求。这类作业通过分层任务、生活化情境和跨学科整合,既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样本。
一、分层设计:兼顾差异与目标
《日月潭》作业设计中,教师将任务分为基础巩固和能力拓展两个层次。基础层通过“辨字组词”“词语解释”等任务夯实字词基础,如“环—还”“隐—稳”的形近字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结构认知;能力层则设置“配图解说”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日月潭风光图并撰写导游词,将语言理解转化为创意表达。这种设计既照顾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有余力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葡萄沟》作业则通过“多音字组词”“选字填空”等阶梯式任务实现分层。如“好地方、好客、葡萄干”等词语的多音字练习,既巩固基础又渗透语用规律;而“观察葡萄生长周期记录表”任务,则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总结的思维跃迁。研究显示,当作业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度达到70%-80%时,学习效果最佳,这正是分层设计的科学依据。
二、情境构建:连接文本与生活
《日月潭》作业巧妙创设旅游体验情境。在“配乐朗诵”任务中,教师提供阿里山民歌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语调变化表现“薄雾笼罩”“细雨朦胧”等意境,使语言训练与审美体验深度融合。而“台湾风光推介会”的拓展任务,则要求学生收集玉山、垦丁等景点资料,在文化对比中深化对祖国山河统一的情感认同。
《葡萄沟》设计者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实践。“葡萄干制作流程图”任务不仅需要学生梳理文本信息,还要求采访家长了解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实现了文本理解向生活经验的延伸。这种真实情境的构建,使“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印证了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性。
三、学科融合:突破边界与创新
《日月潭》作业中的“光影实验”颇具创意。学生用玻璃缸模拟潭水,通过调节灯光角度观察倒影变化,将“朦胧的仙境”等抽象描写转化为可视化的科学现象。这种跨学科设计使语言理解与科学探究形成合力,研究数据显示,参与该任务的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准确率提升27%。而“日月潭诗词创作”任务,则打通了古诗韵律与现代散文的文体界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葡萄沟》的“民族风情手账”任务要求整合地理、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在绘制新疆地图时需标注气候特征,设计花帽图案需理解维吾尔族纹样寓意,这种多维度的知识整合,使语文学习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正如傅京教授指出,跨学科作业能激活学生80%的隐性知识储备,显著提升学习迁移能力。
四、评价革新:多维反馈与生长
两篇课文的作业评价均采用“三维度九指标”体系。基础层注重正确率、书写规范等结果性评价;能力层引入“创意指数”“文化理解度”等过程性指标;实践类任务则采用“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等发展性评价。如《葡萄沟》的“观察记录表”采用星级量化与质性点评结合的方式,既肯定“记录细致”等优点,又以“可否比较不同品种葡萄性状”等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智能技术的引入使评价更具针对性。某实验班使用AI批改系统分析《日月潭》导游词作业,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发现35%的学生存在“景物特征概括模糊”问题,教师据此开发专项微课,使同类错误率降低至12%。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价改进,印证了马明英教授提出的“精准教研”理论的有效性。
上述探索表明,优质作业设计应成为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情感培育的三维载体。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VR技术创设更逼真的文化体验情境?怎样建立作业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态匹配模型?这些方向的突破,将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生长点。建议教师在设计实践中,既保持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又注重吸收认知科学、教育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让作业设计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