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农人躬身劳作的身影,他们深谙作物生长之道:唯有根系深扎沃土,才能汲取充足养分。这种朴素的农耕智慧,恰似中国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作为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实践中,我深刻体悟到群众路线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需要以躬身之姿践行的实践哲学,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论。
一、理论根基:人民性的哲学诠释
群众路线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本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精辟指出:"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恰似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的生动演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将群众路线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的"千万工程",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活实践。通过二十年的持续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重塑了干部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理论创新表明,群众路线始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
二、实践路径:泥土味的治理智慧
倾听民意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的创新实践颇具启示:通过整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快速响应体系,将群众诉求解决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这种制度设计突破了传统信访工作的局限,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的民意收集网络。
解决实际问题要善用群众工作方法。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市某社区创造的"网格化+志愿者"管理模式,充分发动居民参与物资配送、信息排查等工作。这种群防群治机制的成功,印证了刘少奇"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论断,彰显了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磅礴力量。
三、价值意蕴:政治合法性的源泉
群众路线筑牢了党的执政根基。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作风,让中国赢得民心,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使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种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最佳注脚。
干群关系的重构关乎政治文明进程。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将办事流程压缩60%以上。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打破了官僚主义桎梏,重构了服务型形象。正如政治学者俞可平所言:"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四、深化方向: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实践
新技术为群众路线注入新动能。"浙里办"政务APP集成800多项便民服务,用户突破3000万,实现"掌上办""指尖办"。这种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将服务搬上网,而是通过数据赋能,构建起精准感知群众需求的"数字神经系统"。
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制度创新。深圳市建立"民生实事票决制",由人大代表差额票决年度重点民生项目。这种制度设计将群众路线程序化、机制化,确保民生工程真正反映群众意愿。这种创新实践为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有益探索。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践行群众路线需要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创新。既要传承"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传统工作方法,更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未来研究可聚焦数字治理背景下群众路线的实现机制,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中群众参与的有效路径。唯有始终将根系深扎人民沃土,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民族复兴伟业才能获得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