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_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admin52025-03-27 19:16:19

自2013年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这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的思想整风运动,不仅重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在新时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新境界。这场历时一年多的实践活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四风"积弊,以制度创新的智慧构建长效机制,成为中国自我革命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制度保障与顶层设计

党中央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总体布局,构建起"中央统筹—地方落实—基层延伸"的三级联动机制。从《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出台,到各地市、县区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覆盖300余万党组织、8500多万党员的制度网络。以山西省粮食局为例,其制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将"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三个环节细化为28项具体任务,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的闭环管理体系。

这种制度设计凸显出三个创新特征:一是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如宁夏平罗县质监局建立党员干部人均5000字学习笔记的硬性标准;二是引入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公开信、网络测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使整改过程透明化;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人社部党组成员分赴基层开展156人次谈心谈话,形成"问题发现在一线、方案制定在一线、成效检验在一线"的工作机制。

二、思想重塑与实践创新

教育实践活动创造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模式。理论层面,通过《习近平著作选读》等教材的系统研读,强化党员干部对"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哲学认知;实践层面,石嘴山市质监局开展的"质量安全进社区"活动,将标准化服务延伸到98个居民小区;警示教育层面,五七干校、廉政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使3.2万名干部接受思想洗礼。这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实现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认知跃迁。

在问题整改中呈现出三大创新突破:一是建立"反向测评"机制,通过群众给机关作风"画像",宁夏平罗县收集的9类突出问题全部纳入整改台账;二是开发"智慧党建"平台,人社部构建的在线学习系统实现课程点击量突破1.2亿次;三是创建"民生会诊"制度,鄢陵县安监局通过14次企业座谈会,破解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问题32项。这些创新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治理智慧。

三、成效转化与长效建设

活动带来的作风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在行政效能方面,全国性会议减少38%,文件压缩25%,三公经费下降27%;在群众获得感方面,教育实践活动期间解决的民生问题超过1200万件,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3%;在制度建设方面,31个省级行政区全部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如宁夏推行的"干部作风电子档案"实现监督常态化。

制度创新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将"枫桥经验"升级为数字治理模式,浙江开发的"基层治理四平台"处理群众诉求效率提升60%;二是建立作风建设负面清单,涵盖128项禁止性规定;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河北省推行的"市民圆桌会议"制度,使85%的市政决策吸纳了民意。这些制度创新为新时代群众路线注入了数字化、法治化、常态化新内涵。

四、经验启示与发展方向

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关键少数"带头与"绝大多数"参与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必须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统一,既要补足精神之钙,又要扎紧制度之笼;必须实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融合,将解决具体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同步推进。

面向未来,需要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构建群众路线的数字化表达,运用大数据精准捕捉民生需求;二是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三是建立作风建设的科学评估体系,开发包含32项核心指标的考核模型。这些探索将推动群众路线从政治原则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_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这场触及灵魂的教育实践活动证明,群众路线是中国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当8900多万党员真正学会"拜群众为师",当各级党组织持续完善"民呼我应"的机制,我们党就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未来的探索,需要我们将群众路线的传统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数字化时代书写密切党群关系的新篇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