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作为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核心篇目,承载着鲁迅散文的深刻思想性与艺术性。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双线结构展开: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交往,暗线则是贯穿始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教材编排来看,本单元以“人物风采”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内核,而《藤野先生》正是通过“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细节,展现藤野严谨治学与超越民族偏见的高贵品格,同时揭示鲁迅思想转变的深层动因。
学情方面,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散文阅读能力,但对回忆性散文的双线结构理解尚存困难。例如“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隐含的民族屈辱感,学生容易停留在表层叙事,难以体会鲁迅“弃医从文”背后的精神觉醒。如何从看似零散的东京、仙台、北京三地见闻中梳理出爱国情感的递进脉络,亦是教学难点。教师需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走向思想内核,例如通过“日暮里”“水户”等地理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故国之思。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突破
本课教学目标需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如时空转换的叙事逻辑与典型事件的选择策略;能力层面,需训练学生通过语言品析(如“无非”“实在标致极了”等反语的讽刺效果)感知文本情感基调;情感层面,则要引导学生理解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跨文化情怀,以及鲁迅以笔为戈的救赎精神。
教学重难点聚焦于两点:一是藤野形象的多维塑造。教师可通过对比教学法,将藤野与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进行对照,凸显其“正直热诚”“无民族偏见”的特质。例如在“添改讲义”事件中,“红笔批注”的细节不仅体现严谨治学,更暗示对弱国学生的平等尊重。二是鲁迅思想转变的深层逻辑。需结合历史语境,通过“匿名信事件”中“中国是弱国”的悲愤与“电影事件”中同胞麻木表情的冲击,引导学生理解“医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必然性,从而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创作特点。
三、教法学法与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主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例如以“为何藤野是鲁迅‘最感激’的师者”为核心问题,设计三个探究任务:其一,绘制藤野事迹思维导图,归纳其精神品质;其二,品读鲁迅评价藤野的抒情段落(如第37段),分析“伟大”一词的情感重量;其三,开展小组辩论,探讨“爱国青年”与藤野对待鲁迅态度的差异根源。这种设计既落实语言建构,又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过程需体现层递性。导入环节可借用动态PPT展示鲁迅留学轨迹图,以时空轴激发学习兴趣;初读阶段设置“地点转换表”填写任务,帮助学生理清结构;精读环节聚焦典型事件,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纠正解剖图”的对话场景,深化人物理解;拓展环节则可引入当下跨文化交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藤野精神的当代价值。板书设计需突出双线结构,用不同颜色标注“师生情”与“爱国情”的交织脉络,强化视觉记忆。
四、教学反思与创新启示
本课说课稿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深度融合。例如在解读“日暮里”地名的象征意义时,可关联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揭示鲁迅身处异国的黄昏孤寂;在分析“看电影事件”时,可对比《药》中华老栓的愚昧形象,说明国民性批判的一贯性。这种跨文本互读不仅深化主题理解,更培养学生文史互证的思维方式。
教学实践中需警惕两点误区:一是过度聚焦藤野形象而弱化鲁迅的主体性,需通过“装订讲义”“悬挂照片”等细节,强调双向情感互动;二是对“弃医从文”的解读易陷入口号化,可引入竹内好《鲁迅》中的观点——“文学是鲁迅解剖民族灵魂的手术刀”,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救国的实践逻辑。未来教学可尝试融合数字人文技术,例如用GIS地图标注鲁迅留学足迹,或通过AI还原仙台课堂场景,使历史文本焕发现代活力。
《藤野先生》的说课设计,本质上是对“何为师道”与“何以爱国”的双重叩问。藤野先生以学术超越国界的胸怀,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共同构筑了文本的精神标高。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历史温度,更要启发他们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传承藤野先生的跨文化对话精神?又如何以鲁迅式的自省意识,直面当代社会的价值困境?这或许正是经典文本历久弥新的教育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