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一等奖

admin132025-03-12 04:25:12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框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掌握“销毁”与“焚烧”的科学区别。
  • 学习“先……再……然后”的时序表达,复述销烟过程。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史料分析、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探究危害及销烟壮举的深层意义。
  • 结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历史场景代入感。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林则徐的民族气节,树立禁毒意识与家国情怀。
  • 理解虎门销烟作为近代反侵略斗争起点的历史地位。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销烟过程与历史意义。
  • 难点: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活历史感知

  • 问题链导入
  • 提问:“最初用途是药物,为何19世纪成为灾难?”引导学生思考时代背景。
  • 展示中英贸易对比图,分析的经济动因。
  • 视觉冲击:播放危害的图片/视频,直观感受“”的屈辱。
  • 2. 精读探究——剖析销烟壮举

  • 活动一:场景还原
  • 任务:阅读课文,绘制“销烟流程图”,标注“撒盐巴、抛、倒石灰”步骤,讨论科学原理。
  • 对比实验:假设用“火烧法”的弊端,理解林则徐的智慧。
  • 活动二:角色扮演
  • 分组模拟“清朝官员”“外国商人”“围观百姓”,体验不同视角下的销烟意义。
  • 3. 意义升华——链接现实与历史

  • 数据分析:展示“237万斤”销毁量,对比现代禁毒数据,讨论禁毒的长期性。
  • 情感共鸣: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理解虎门销烟在近代史中的精神象征。
  • 4. 拓展延伸——思辨与创造

  • 辩论赛:“虎门销烟是否加速了战争爆发?”培养辩证思维。
  • 写作任务:以“林则徐的一天”为题,用“先……再……然后”描述销烟过程。
  • 四、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民族觉醒的惊雷

    背景:肆虐 → 白银外流、国民羸弱

    经过:科学销烟(盐巴→→石灰)

    意义:打击侵略 → 民族精神觉醒

    五、教学特色

    1. 跨学科融合:结合化学知识解析销烟方法,历史与科学思维并重。

    2. 情感浸润:通过场景化教学与禁毒教育,强化家国认同。

    3. 批判性思维:以辩论与思辨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参考资料

  • 虎门销烟纪念馆虚拟漫游资源(数字鸦博平台)。
  • 电影《战争》片段(林则徐下令销烟场景)。
  • 此设计曾获教学竞赛一等奖,核心亮点在于问题驱动、多模态资源整合及价值观渗透,既符合课标要求,又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