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理解“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潜在危险”的道理,培养幼儿初步的辩证思维。
2. 认知目标:认识故事中的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了解它们的行动逻辑及关系。
3. 能力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等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
动画或图片:制作或下载《螳螂捕蝉》动画片段,展示蝉、螳螂、黄雀的互动场景。
角色头饰:蝉、螳螂、黄雀、少年、吴王的头饰,用于情景表演。
绘画材料:画纸、彩笔,供幼儿绘制故事场景。
背景音乐:轻快的自然音效(如鸟鸣、风声)增强氛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动画引入:播放《螳螂捕蝉》动画片段,吸引幼儿兴趣。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角色动作)
成语揭题: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蝉、螳螂、黄雀,揭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解释字面意思。
2. 故事讲述与互动(15分钟)
教师讲述:结合图片或手偶,用童趣语言完整讲述故事,重点突出:
蝉悠闲喝露水,不知螳螂在身后。
螳螂想捕蝉,未察觉黄雀逼近。
黄雀欲啄螳螂,却被少年瞄准。
少年用故事劝吴王,避免战争危险。
互动问答:
“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没发现危险?”(引导幼儿思考“只顾眼前”)
“如果你是少年,怎么让吴王明白道理?”(启发幼儿表达观点)
3. 角色扮演游戏(10分钟)

分组表演:幼儿佩戴头饰,分角色模仿蝉、螳螂、黄雀的动作(如蝉振翅、螳螂举爪、黄雀伸长脖子)。
情景模拟:教师扮演吴王,幼儿扮演少年复述故事,用简单台词如:“大王,您看!蝉在喝露水,螳螂要抓它,黄雀又想吃螳螂……”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
绘画活动:幼儿自由绘制故事场景,鼓励添加想象元素(如花园、弹弓等)。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画里的蝉在做什么?黄雀在哪里?”
作品分享:邀请幼儿展示作品,用简单句子描述画面内容(如:“我的画里,螳螂躲在树叶后面!”)。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道理提炼:用儿歌“蝉喝露水螳螂追,黄雀在后偷,小朋友要记住呀,做事情要想全面!”
生活联系:举例讨论:“如果小朋友抢玩具,会发生什么?”(引导幼儿思考后果)
延伸推荐:推荐同类成语故事(如《井底之蛙》),鼓励亲子共读。
四、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记录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及语言表达。
作品分析:通过绘画内容评估幼儿对故事逻辑的理解。
家长反馈: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复述故事,强化道理认知。
五、教学资源参考
动画资源:可参考网页1、网页64中提到的“螳螂捕蝉”动画设计,突出角色动作与场景细节。
故事改编:参考网页34、网页47的互动问答设计,简化语言以适应幼儿理解能力。
延伸活动:结合网页11的复述游戏,设计幼儿园版“故事接龙”。
六、注意事项
语言需简洁生动,避免复杂术语(如“隐患”“诸侯”)。
活动环节时间分配灵活,根据幼儿注意力调整节奏。
强调“合作”与“思考”,避免幼儿模仿危险动作。
教案设计依据:整合了多个要求中适合幼儿的教学策略,如网页1的情境表演、网页11的复述互动、网页34的角色分析,并结合幼儿认知特点简化内容,突出趣味性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