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窃读记,《窃读记》原文 课文

admin52025-03-23 15:13:32

林海音的《窃读记》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因家境贫困而“偷偷读书”的经历。以下是关于作品原文与课文版本的对比及相关信息整理:

一、作品简介与创作背景

《窃读记》创作于1952年,以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文中通过“窃读”这一行为,生动刻画了作者对书籍的痴迷与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反映了旧中国社会底层儿童的生存状态。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被广泛收录于中小学语文教材。

二、原文核心内容与节选

原文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窃读”的复杂心理:

1. 书店的忐忑体验:作者常因买不起书而辗转多家书店蹭读,既要躲避老板的驱赶,又因渴望阅读而冒险。例如,她描述自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并因长时间站立导致“腿酸得交替支撑”。

2. 情感矛盾:文中多次提到“快乐与惧怕交织”的窃读滋味,既享受阅读的快乐,又担心被老板发现后的羞辱。例如,书店老板曾呵斥她“不是一回了”,甚至冷笑驱赶,令她感到“羞惭而尴尬”。

3. 雨天窃读的窃喜:下雨天成为作者光明正大滞留书店的借口,她假装因雨无法回家,实则内心欢呼“再大些!”。

4. 店员的温情:原文结尾提到一位店员特意为她保留未读完的书,这一细节展现了陌生人的善意,使作者感叹“在爱里长大”。

三、课文版与原文的主要差异

教材版《窃读记》(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对原文进行了删减,主要改动包括:

1. 删减书店老板的羞辱场景:原文中老板当众斥责“你到底买不买?”,并嘲讽她为“惯贼”,这一情节在课文中被删除,导致“惧怕”心理的铺垫减弱。

2. 省略店员的善意细节:课文未提及店员特意留书的情节,削弱了“人性温暖”的主题对比。

3. 简化部分心理描写:如原文中“对人类的仇恨”等情感冲突在教材中被淡化,更侧重表现积极向上的阅读精神。

四、作品主题与文学价值

1. 知识渴望与物质贫困的冲突:通过“窃读”行为,展现底层儿童突破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

2. 细腻的心理刻画:运用自语式独白和动作描写(如“踮脚尖”“钻腋下”)增强真实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3. 社会批判与人性温暖:既揭露旧社会对贫困者的冷漠,也通过店员的行为传递善意。

五、作者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1918-2001)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代表作《城南旧事》同样以童年视角描绘北京生活。她的作品多聚焦女性与儿童视角,语言清新隽永,被誉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

全文阅读建议

  • 原文:可通过百度百科或文学网站(如“林海音作品集”)获取完整版,感受未被删减的情感张力。
  • 课文:人教版教材侧重语言赏析,适合分析比喻手法(如“饿狼般贪婪”)和人物心理。
  • 若需进一步分析作品结构或创作背景,可参考教学实录或文学评论。

    林海音窃读记,《窃读记》原文 课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