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案例《古诗词中的情感密码》,正是这种转型的典型实践。该案例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蓝本,通过构建"情感解码—文化溯源—创意表达"的三维学习路径,成功实现了古诗文教学从文本解读到文化传承的跨越。这类优秀设计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更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
目标定位:核心素养的精准转化
优秀教学设计首要特征在于将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象的教学目标。在《古诗词中的情感密码》案例中,教师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素养分解为三个层级:基础层(辨识意象体系)、发展层(解析情感密码)、拓展层(建构文化认同)。这种目标分解法借鉴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
具体实施中,教师以《使至塞上》为例,引导学生从"大漠孤烟"的意象群中提炼边塞诗的情感特征。通过对比王维与高适的创作背景,学生逐渐理解相同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差异。这种教学处理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搭建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跃迁。
情境创设:文化体验的真实场域
案例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教师运用"考古现场"情境,将古诗文学习转化为文化解码活动。学生分组扮演文献研究员,通过破译"敦煌残卷"上的诗句,完成情感密码的拼图任务。这种设计暗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教师引入AR技术复原唐代江夏城风貌。学生佩戴VR设备漫游虚拟场景,直观感受"孤帆远影"的空间意象。这种多模态教学策略,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具身认知。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情境理解测试中的正确率比对照班高出23%,印证了情境化教学的有效性。
任务驱动:思维发展的梯度设计
教学设计采用"问题链—任务群"的双轮驱动模式。教师围绕"古人如何用意象传情"的核心问题,设计"意象采集—密码破译—情感重构"的进阶任务。每个任务包含基础型、挑战型、创造型三级子任务,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体系。这种设计呼应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兼顾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需求。
在《渡荆门送别》的创意表达环节,教师提供书法创作、现代诗改写、水墨动画制作等多元选择。有位学生将"月下飞天镜"意象转化为定格动画,在市级科创比赛中获奖。这种成果产出机制,体现了威金斯"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理念,使学习成果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
评价创新: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
案例构建了"三维六面"评价体系,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整合。教师开发"情感解码进度地图",实时记录学生的思维轨迹。在《野望》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标注的56处批注数据,教师精准识别出三类理解障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使者"认证制度的设计。学生完成特定任务可获得"敦煌文书修复员""诗词传播大使"等虚拟称号,这种游戏化评价机制显著提升了学习动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测评中心的跟踪研究显示,该班学生的文化自信指数较入学时提升41%,验证了评价改革的积极效应。
专业成长:教学智慧的生成机制
优秀教学设计背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突破。案例主创教师通过"临床式课例研究",历经12轮教学迭代。教研团队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200分钟课堂录像进行编码分析,最终优化出最佳教学模型。这种研究型实践模式,正是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具体实践。
该案例的辐射效应同样显著。在区域教研网络中,42所学校组成教学共同体,开发出"宋词中的城市记忆"等系列衍生课程。这种协同创新机制,创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正如佐藤学所言:"教师成长的最佳场所是同事的课堂。
回望这个获奖案例,其价值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更在于揭示了素养导向教学的实现路径。它证明:当教学设计真正立足于文化传承、服务于思维发展、扎根于真实情境时,语文课堂就能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开发,让语文教学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