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不息,“赶考”精神历久弥新。站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回望,专题片《“赶考”路上》以真实案例为镜鉴,既展现了中国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也揭示了党员干部在权力考验中保持清醒、永葆初心的深刻命题。这部作品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时代缩影,更是一部关于信仰、责任与人民立场的生动教材。它如同穿透迷雾的灯塔,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指明方向:唯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与敬畏,方能答好人民赋予的时代答卷。
坚守信仰:筑牢思想防线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专题片中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从收受礼金到权力寻租,从违规干预到家族腐败,落马官员的堕落轨迹往往始于理想信念的动摇。正如片中巡视干部所言:“党性立身才能抵御侵蚀,斗争精神方能穿透迷雾”。江西通过巡视发现42%的省管干部问题线索,印证了思想防线的失守必然导致行为越界的铁律。
筑牢信仰之基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要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内化为行动自觉;另一方面需构建常态化警示教育机制,如片中高新区纪工委书记所述,通过“三不腐”协同发力,将警示教育融入日常监督。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正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以案为鉴:深化自我革命
专题片中的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镜鉴价值。叶国兵、刘积福等人从“改革先锋”沦为阶下囚的蜕变过程,暴露出权力监督体系的薄弱环节。片中数据显示,某开发区在重大项目推进中,土地出让、拆迁安置等环节的廉洁风险高达60%,这警示我们必须以制度创新压缩权力任性空间。正如管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理论所示,微小漏洞若不及时修补,终将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深化自我革命需要构建闭环监督体系。其一要完善“一把手”监督机制,落实政治谈话、述责述廉等制度,形成“头雁效应”;其二需强化巡视巡察联动,如片中展现的“两轮巡视发现一批一把手问题”,印证了交叉监督、下沉监督的有效性;其三要推进数字化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廉政风险,实现监督从“人防”向“技防”升级。这种多维度的制度重构,正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创新实践。
锤炼作风:永葆政治本色
作风建设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专题片揭示的违规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实质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信号。片中某市委书记反思道:“作风问题非小事,一次宴请可能瓦解十年信任”。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强烈呼应——2012年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过80万起,证明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保持清正廉洁需要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一方面要传承红色基因,从方志敏“清贫”精神中汲取养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另一方面要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如某地开展的“沉浸式警示教育”,通过VR技术再现腐败后果,使党员干部产生强烈情感共鸣。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破解了廉政教育形式化难题。
人民立场:践行为民宗旨
专题片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片中信访干部处理安置房质量问题的案例表明,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同比增长28%,这既彰显反腐力度,也反映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迫切期待。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政权合法性源于持续满足民众需求”。
践行为民初心需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要完善“接诉即办”平台,将12345热线与纪检监察系统打通,实现民生诉求闭环管理;要推广“阳光政务”系统,如在征地拆迁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公开补偿信息,从源头消除暗箱操作。某地通过“屋场会”收集群众意见,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200余件,这正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回望《“赶考”路上》揭示的深刻启示,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将“三个务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廉政风险预警模型?怎样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监督质效?这些课题的突破,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历史的“赶考”从未结束,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方能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