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_金钱的魔力教案

admin62025-03-19 07:06:3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认识“钞、熔、佬、撵”等生字,理解“刻薄、窘况、妙不可言”等词语。
  •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人物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 结合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心理,培养批判性思维。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批判拜金主义,引导学生思考金钱与道德的关系。
  • 激发阅读《百万英镑》原著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掌握对比描写、细节刻画等写作手法。
  • 难点:理解金钱对人性的异化作用,体会反讽语言的艺术效果。
  •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情境导入:展示现实案例(如店员因顾客衣着朴素而怠慢,后因消费能力改变态度),引发学生对“金钱影响人际关系”的思考。
  •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及作者马克·吐温,强调其讽刺风格。
  •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任务一:快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 | 人物 | “我”掏出前的态度 | “我”掏出后的态度 |

    |-|--|--|

    | 托德 | 刻薄、嘲讽 | 谄媚、窘迫 |

    | 老板 | 冷漠、无视 | 殷勤、奉承 |

    设计意图:梳理情节,初步感知人物态度对比。

  • 任务二:讨论“金钱的魔力”在文中的体现,提炼关键词(如“以貌取人”“唯利是图”)。
  • 3. 精读品析(20分钟)

    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_金钱的魔力教案

  • 托德形象分析
  • 语言描写
  • > “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

    分析:反讽语气体现势利与轻蔑。

  • 神态描写
  • >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像一片一片的熔岩。”

    分析:用火山熔岩比喻僵硬笑容,夸张表现其贪婪与窘态。

    金钱的魔力教学设计_金钱的魔力教案

  • 老板形象分析
  • 动作描写
  • >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钻进衣服堆里翻动。”

    分析:动作迅速暴露其见钱眼开的丑态。

  • 语言描写
  • > “您说得很对,先生……再见!”

    分析:重复奉承体现虚伪与奴性。

  • 写作手法总结
  • 对比:人物态度前后反差,凸显金钱的腐蚀性。
  • 夸张与比喻:增强讽刺效果,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 4. 拓展深化(10分钟)

  • 讨论:金钱是否能买到一切?结合课文与生活实例,探讨金钱与道德的关系。
  • 推荐阅读:观看《百万英镑》电影片段,对比原著与改编作品的异同。
  • 5. 作业设计

  • 基础题:摘抄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批注描写手法。
  • 创作题:仿写一段“见钱眼开”的场景,运用对比或夸张手法。
  • 拓展题:阅读《百万英镑》全文,撰写读后感(200字)。
  • 四、板书设计

    金钱的魔力 —— 马克·吐温

    人物:

    托德 → 以貌取人、刻薄 → 神态夸张(熔岩之笑)

    老板 → 唯利是图、虚伪 → 动作殷勤(翻衣、奉承)

    主题:金钱扭曲人性,讽刺拜金主义

    手法:对比、比喻、反讽

    五、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学生能主动挖掘文本细节,理解人物性格。
  • 改进点:可增加更多生活化案例,帮助学生联系实际,深化批判性思考。
  • 参考资料:教学设计综合自网页1、18、21、36、43、60等,重点参考对比分析与人物描写方法。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