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教学设计_长江之歌欣赏教案

admin82025-03-25 07:43:4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歌曲《长江之歌》的弱起节奏、附点音符等音乐特点,学会用缓呼缓吸的方法演唱。
  • 理解歌词中“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的A-B-A’三段体结构。
  • 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流域文化及历史背景,积累相关诗词、谚语等。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视频、朗诵、演唱等多模态教学,感受长江的壮美与音乐的情感表达。
  • 运用对比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歌词的拟人化手法及结构特点。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通过长江生态现状的讨论,培养环保意识。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准确演唱歌曲,体会波浪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 理解歌词中“母亲河”的象征意义,分析两段歌词的时空对应关系。
  • 难点
  • 弱起节奏、大跳音程的演唱技巧。
  • 结合地理、历史知识,深化对长江文化内涵的感悟。
  •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影视音乐引入:播放《长江之歌》MV,提问:“这首歌曲出自哪部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音乐的功能。

    2. 地理知识互动:展示长江流域图,学生快速说出流经的11个省市(青海、西藏、四川等),教师补充长江源头、长度等基本信息。

    (二)新授探究(25分钟)

    1. 歌词赏析与朗诵

  • 分组朗诵:第一段侧重“空间视角”(雪山→东海),第二段侧重“时间视角”(远古→未来),体会时空对比的史诗感。
  • 关键词分析:讨论“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等拟人化表达的象征意义,联系长江的哺育功能与地理特征(如三峡、鄱阳湖)。
  • 2. 音乐要素解析

  • 旋律特点:教师钢琴示范,学生模唱波浪式旋律线,感受4/4拍的强弱规律。
  • 结构分析:对比A段(热情)、B段(抒情)、A’段(激昂)的情绪变化,结合尾声的渐弱处理,体会情感升华。
  • 3. 文化拓展

  • 诗词积累:列举李白《早发白帝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与长江相关的名句,体会文学与音乐的共通情感。
  • 生态讨论:播放《母亲河的哭泣》视频片段,分组探讨“如何保护长江”,设计公益广告词(如“一江清水,万家安宁”)。
  • (三)巩固实践(10分钟)

  • 演唱实践:分声部合唱,重点练习弱起句“你从雪山走来”与高潮句“我们依恋长江”。
  • 创意表达:以“我心中的长江”为题,用诗歌或绘画形式表达对长江的情感,优秀作品课堂展示。
  • (四)总结升华(5分钟)

  • 情感升华:齐唱《长江之歌》,结合板书总结长江的自然之美与文化精神。
  • 课后任务
  • 1. 搜集其他影视主题曲(如《黄河颂》),对比分析音乐风格与情感表达。

    2. 制作“长江文化”手抄报,融合地理、历史、文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

  • 资源支持
  • PPT课件(含长江流域图、诗词名句、生态对比图)。
  • 纪录片《话说长江》《三峡工程》片段。
  • 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度(朗诵、讨论表现)占30%。
  • 演唱准确性及情感表达占40%。
  • 创意作品(诗歌、广告词)完成度占30%。
  • 五、教学亮点

    1. 跨学科融合:整合音乐、地理、文学知识,构建立体化的文化认知。

    2. 情感驱动:通过“赞美—思考—行动”的递进设计,深化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3.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理解,提升综合素养。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_长江之歌欣赏教案

    参考资料

  •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教案(网页1)
  • 长江文化主题活动设计(网页18)
  • 诗歌教学策略分析(网页33)
  • 多媒体课件资源(网页43、47)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