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综合多个优质教学资源整理而成的《长相思》教学设计方案,融合了一线教学实践与创新思路,曾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正确认读“榆、畔、聒”等生字及多音字“更”,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词,掌握词的节奏韵律。
2. 理解能力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意象,完整复述词意。
3. 审美与情感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赏析,体会词人身在征途与心系故园的矛盾情感,感悟思乡之情的深刻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4. 文化传承
感受古诗词“景语即情语”的艺术特色,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身向榆关”与“心系故园”的对比,体会词人思乡之痛;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想象“故园无此声”的丰富意象,理解“景语”背后的情感张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唤醒诗情(5分钟)
多媒体渲染:播放风雪行军画面与《琵琶语》背景音乐,提问:“如果远离家乡,你会如何表达思念?”引出课题。
复习旧知:回顾《泊船瓜洲》《秋思》的思乡主题,对比引出《长相思》的独特意境。
2. 诵读品韵,感知词意(10分钟)
初读指导:
自由朗读,标注生字(如“聒碎”),辨析多音字“更”(gēng,表时间单位)。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意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用关键词归纳上下阕内容(如“跋山涉水”“风雪难眠”)。
3. 深度研读,体悟情感(20分钟)
意象分析:
上阕:聚焦“山一程,水一程”,想象行军路途的遥远与艰辛,感受“千帐灯”暗含的集体乡愁。
下阕:对比“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与“故园无此声”的温馨,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提炼情感(如“孤独”“破碎”)。
矛盾情感体验:
提问:“为何词人明知思乡苦,仍选择远行?”引入纳兰性德《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的互文印证,理解家国责任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4. 想象创作,升华主题(10分钟)
想象写作:播放《枉凝眉》音乐,让学生以“梦回故园”为主题,描绘词人可能梦见的场景(如家人围炉、郊外踏青),并分享交流。
对比朗读:师生分角色演绎“征途苦寒”与“故园美好”的段落,强化情感张力。
5. 拓展延伸,文化浸润(5分钟)
对比阅读:与《泊船瓜洲》《秋思》对比,总结“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不同抒情方式。
课后任务:搜集其他边塞思乡诗(如《凉州词》),制作“诗词中的家国情”手抄报。
四、教学创新亮点
1. 情境化教学:通过风雪行军视频、古风音乐与角色扮演,打造沉浸式课堂,增强情感共鸣。
2.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背景(康熙东巡)与地理知识(榆关位置),深化文化理解。

3. 读写结合:以“梦碎风雪夜”为切入点设计想象写作任务,促进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4. 互文印证:引入纳兰性德其他作品及边塞诗群文阅读,拓展诗词鉴赏维度。
五、教学资源支持
课件设计:动态呈现“征途”与“故园”对比画面,标注关键意象的动画解析。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跋山涉水、风雪交加(景)
心系故园——温馨宁静、其乐融融(情)
矛盾交织——思乡之苦与家国之责(理)
此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想象—质疑—共情”的思维进阶,曾获评“教学目标精准、文化意蕴深厚”的一等奖特色课例,配套课件与教案可参考网页1、59、70等来源优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