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飞夺泸定桥分段写段意

admin122025-03-12 06:48:35

一、分段与段意

根据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事特点,推荐五段分法,段意如下: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段意: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取泸定桥的紧迫性。

依据:交代大渡河的天险环境,点明泸定桥是唯一通道,为后文“飞夺”埋下伏笔。

2. 第二段(第2自然段)

段意:红四团接到夺桥的紧急命令。

依据:明确任务时间限制(29日早晨),强调“抢时间”是战斗关键。

3.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段意: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到达泸定桥。

重点:翻山越岭击溃敌人、冒雨摸黑赶路、智斗敌军火把等情节,体现“飞”的速度与智慧。

4. 第四段(第6~8自然段)

段意:红军英勇夺桥的惊险过程。

分层

  • 桥险:铁索摇晃、木板被抽、河水湍急;
  • 敌狂:敌人火力封锁、筑工事挑衅;
  • 夺桥:22位英雄攀铁链、冲火海、与敌搏斗。
  • 作用: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刻画,突出红军大无畏精神。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飞夺泸定桥分段写段意

    5. 第五段(第9自然段)

    段意:红军主力顺利渡河,奔赴抗日前线。

    作用:首尾呼应,总结战斗意义,体现长征胜利的里程碑意义。

    二、教学设计建议

    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梳理叙事顺序,掌握按“起因—经过—结果”分段的方法;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精神。
  •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飞”与“夺”的含义(抢时间、攻天险),分析环境描写对烘托战斗艰险的作用。
  • 难点: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红军精神的现实意义。
  • 3. 教学过程示例

  • 导入:播放泸定桥实景视频或展示历史图片,提问:“题目中的‘飞’和‘夺’分别指什么?”引发思考。
  • 分段活动
  •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时间、地点、事件关键节点;
  • 小组讨论分段依据,教师引导归纳五段分法。
  • 重点段落精读
  • 第6自然段:通过“像荡秋千”“心惊胆寒”等词句,分析泸定桥的险;对比敌人叫嚣的“飞过来”,体会反讽效果。
  • 第7~8自然段:圈画“攀、冲、搏斗”等动词,观看夺桥影视片段,感受战斗的激烈与英雄气概。
  • 拓展延伸
  • 结合长征故事(如《金色的鱼钩》),讨论“红军精神”的当代意义;
  • 写作训练:用动作描写仿写“攀铁链”场景。
  • 三、参考资料整合

  • 环境描写的作用:泸定桥的险(桥高、水急、敌狂)反衬红军英勇,强化主题。
  • 叙事结构:按“接受任务—抢时间—攻天险—胜利”展开,逻辑清晰,适合作为“按顺序写事”的范文。
  • 通过以上分段和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文本结构,还能深入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